記者唐艷霞
鄉村從來就沒有統一的辨識碼,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卻會憑借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打量。近年來,無論是教育投入、文化消費、人際交往,還是就業、收入、保障、居住、安全、醫療等鄉村資源的無所不包,讓依賴鄉村而生存的老百姓幸福感攀升。
洶涌的城市化進程,讓中國沃野千里之上的鄉村,經歷了千年來未有之變化,面對亟待振興的鄉村,大家都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案。作為典型的“六山一水三分田”農業大區的婺城區,以“雙城”戰略為統攬,以花滿婺城建設為抓手,啟動“十鄉百村”鄉創行動,進一步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加強農村社會治理,優化農村環境。激勵全區各類農業主體(人才)投入到鄉創行動中,積極營造優化產業結構、夯實產業基礎、鼓勵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走出了鄉村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種”文化,提振“精氣神”
“在細雨洗過的山間,氤氳薄霧,白墻黑瓦在林間若隱若現。景中畫仿佛讓人置身云萊仙境,流連忘返……”日前,婺城區長山鄉迎來40多名藝術家,他們或采風創作,或組團入村走訪調研,挖掘鄉村獨特的文化魅力,并“集智聚慧”,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探索新路徑。
“過去村莊的樣子,只有我們自己知道,現在村莊的樣子出現在了藝術作品里”。藝術家們在婺城區長山鄉實地采風,以獨特的視角捕捉風景,用油彩或水墨讓美麗的鄉村風光風物躍然紙上。一棵樹、一道溪、一條老街,都是畫中的主角。可以說,藝術家們的神來之筆讓美景成為了美畫,美畫又為美景代言。
通過現場寫生創作、舉辦畫展,將優秀寫生畫作捐給當地文化禮堂等方式,以文藝服務鄉村。原鄉風景和原生態民俗風情也在畫家們的藝術創作中“美了起來”,為“詩路婺城”和“南山漫道”建設增加了新景觀、新動能。藝術家們的加入,不僅提升了鄉村文化禮堂的魅力,還為婺城美麗鄉村增加文化含量,推動文旅融合。
啰聲響起,優美婉轉的唱腔圍繞在村內婺劇文化園的上空,作為金華市首個婺劇特色村,婺城區蔣堂鎮澤口村的婺劇文化園里時常會上演一幕幕經典的婺劇橋段,成為了村民們最歡迎的文化娛樂。
澤口村婺劇文化園有一條婺劇知識普及廊。長廊里有婺劇的發展史、婺劇的聲腔與角色等知識介紹,讓人們可以快速地了解婺劇的歷史。長廊的另一頭是婺劇坐唱班活動室,里面整齊地擺放著婺劇所用的各類樂器,傳承陳列室里也擺放著各式各樣的戲服與道具。四周的墻上張貼了澤口村婺劇活動的紀實,還有澤口村婺劇戲迷列傳。自婺劇文化園投入使用至今,村里已經舉辦了多次大型婺劇演出。每當婺劇之音響起,澤口村的村民們就成為了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澤口也成了婺劇根植于婺城農村大地的一個縮影。
近進來,婺城在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發展美麗經濟的同時,通過送文化、送服務、送人才,深挖當地人文底蘊。在“一村一品”建設過程中,從產業基礎、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等多方考量,選取具有發展潛質的村莊進行重點培育,全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打造了一批文旅結合發展的樣板村莊。
“刷”顏值,培育振興之“土”
“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這首千年以來膾炙人口的名句,以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想象余地,告訴人們回到自然中,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在婺城區南山安地鎮,就可以深入感受這種意境。
2019年全年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創建了省A級景區村莊30個,其中3A級6個,位居全市第一,創建了1家省級金宿(全市僅3家),實現了婺城精品民宿零的突破……
安地鎮是婺城區大南山發展戰略的重要支點和板塊,是打造“五朵金茶花”之“休閑旅游之花”的主陣地之一。近年來,安城鎮多次召開鎮、村兩級環境衛生整治動員大會,層層抓落實,齊心協力,動員全鎮人民積極投身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中,形成“家家都知曉,戶戶有行動”的良好局面。對沿街商鋪張貼“門前五包”責任書,發放宣傳單頁,組織全鎮各部門以及各村開展愛國衛生大整治活動,在全鎮范圍內形成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的濃厚氛圍。
通過結合山水優勢,發揮自身特色,社會經濟發展有了新氣象,安地鎮各項工作打開了新局面,基礎設施升級,聚集起了人氣,讓百姓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同時,全鎮還牢固樹立發展理念,以“走在前列”的意識,堅持規劃引領,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全力把安地鎮打造成仙山婺水的“金華城市陽臺”。
五月,婺城區莘畈鄉大立元村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仙舟湖碧波蕩漾,雨后的山峰云霧繚繞,再加上煥然一新的旅游接待中心、民宿、游樂園,成熟的鄉村旅游業態為村里留住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
大立元村2008年試水鄉村旅游工作,解決了因硬件設施老舊,鄉村旅游后勁不足的問題,理清了發展思路。“我們引進了一家游樂設施,打開了村內旅游的道路”。婺城區莘畈鄉大立元村有關人員介紹,為發展鄉村旅游,村班子成員積極優化村內環境,加上大元村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外來游客。為鞏固旅游事業,大元村還引進游樂公司,開設樂吧車、大蹦床、射擊訓練營等游樂項目,受到市場青睞,激活鄉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發展鄉村旅游,先從保護和營造碧水、青山、藍天入手,一個綠水青山的美麗鄉村,是鄉村發展旅游業的開始。
“治”鄉村,打通發展“最后一公里”
推動解決社會治理新成效,鄉村是一塊“大板磚”,作為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鄉村治理為鄉村振興夯實根基。
近年來,婺城區推行“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由83名農村法律顧問服務全區270個村(社區)。農村法律顧問作為農村的法治宣傳員、糾紛調解員、法律咨詢員,是推進鄉村依法治理、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為鄉村振興撐起一把“法治傘”。
蔣堂鎮前源村“整村土地流轉”和“一村一品”農村品牌建設工作中,涉及的各項法律問題通過法律顧問解決。箬陽鄉周塢村的法律顧問積極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確保“小事不出村”,在開展法律服務進農村活動中,成功調解一起又一起涉及村民利益糾紛的案件……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不僅為鄉村提供了優質的法律服務,更是滿足了村民對法治的迫切需求和愿望,為鄉村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切實打通了鄉村社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村是白龍橋鎮的中心村,由于臨近工業園區,鄉村發展已經從農村轉向工業園區。“我們村農業土地都已經征收完成,目前村民都屬于半工半農狀態。”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村黨支部書記趙軍民告訴記者,由于發展規劃,臨江村已經從農村逐步轉變為工業園區,村里農房出租,村民企業打工已經成為村莊發展常態,為協調好外來務工人員和本地村民的關系,臨江村建立微信群,以“農民微圈”,實現“零距離”服務。
“我們有什么需要的,只要在群里喊一聲,村干部就會馬上有所回應。”婺城區白龍橋鎮臨江村村民對“微信群”好感度極高。“有了群之后,能在線上解決的爭取線上解決。”臨江村微信群群主蘇丹飛說,村干部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建立村級微信群,除了調解日常事務之外,還在外來人員的工作、學習方面都充當了重要角色,大大提升了村民與外來人員的獲得感。
“鄉村治則百姓安,鄉村穩則國家穩”。據了解,2018年起,婺城區以強化農村網絡信息服務工作為抓手,打造融農民微信群、“婺彩云”平臺、群主管理系統為一體的“農民微圈”工程,協助解決村民實際困難和各類問題10萬多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