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見習記者鄭睿)“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恰是一年荷花綻放時,一縷微風吹過,花海蕩漾搖曳。荷花塘畔,老人歇息納涼,小孩嬉鬧追逐,盡情享受盛夏里這份難得的愜意。而在這片繁茂、優美的荷塘背后,就是婺城區長山鄉盧家村。
放眼望去,盧家村三面緩坡丘陵環繞,綠樹禾木,苗木花卉,荷葉泛浪,猶如一幅濃墨的田園美景。村口整潔筆直的馬路直通村中,農家小院打理得整整齊齊,村民有的在田間勞作,有的趁著天晴在生態洗衣房里清洗衣物。
盧家村位于婺城區西南部,有人口700余人。東邊,連接古長線公路,盧家畈一馬平川,一年四季,農田、苗木、果園總是鋪滿富有層次的綠色;西邊與瑯琊鎮相連;北靠白龍橋鎮,素有“一村跨三鎮”之說。近年來,隨著新農村改造的步伐越來越快,盧家村先后獲得“浙江省2星級旅游鄉村”、“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等榮譽稱號。
盧家村以“盧”姓為主,據該村支書倪錫軍介紹,盧家村盧姓是宋朝工部尚書盧琰的后裔,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據《永康石馬盧氏宗譜》記載:盧琰以女盧錦妻蘄王,并收其為第三子,與其他八子合稱“九支盧”。“九支盧”主要集中分布在永康、東陽、磐安、仙居、縉云等地。蘄王隱柴入盧,又稱“女支盧”或“柴盧氏”。盧家村盧姓村祖清朝末期五世巨行洪公,從永康石板西盧遷入現居地,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村中始建于清代的“盧氏宗祠”,也叫“懷德堂”,正是見證了這支盧姓后裔的成長成才。祠堂上掛著的十一條家規,“孝敬父母、尊敬長上、友愛兄弟、教好子孫、和睦宗族……”正體現盧氏家族以耕讀為本,勤勞儉樸,俊秀紛呈的良好家風美德。歷經歲月變遷,但是盧家家風代代相傳,激勵著當代村民奮發向上,近年來也涌現出許多道德高尚、成績斐然的盧家村人,他們有的教書育人、桃李遍地,有的光榮參軍、保家衛國,身體力行地踐行著盧氏家訓祖訓和村規民約的高標準、嚴要求。如今的盧氏家訓、祖訓和家規張貼在文化廣場的七廊當中,和盧氏宗祠一同繼續為后人帶來諄諄訓導。
盧氏《家規》二十條規定:耕讀乃人家職業之常,不可一日廢者。舊時盧氏家族興辦義塾,供本族子弟讀書取仕,還能在義塾中研習書法、繪畫等,家族規定每年在祠堂內由族中文人書寫對聯供村民過年張貼,祠堂也成了書香墨香洋溢的地方。每年村里在祠堂內都會開展書畫展,供村民們交流研習,先后孕育出了陳政權、盧愛華等多位書法名人。
在距離村子幾百米處的后方,有一片毛竹林。在這片毛竹林下,藏著一個年代久遠的市文化保護遺址——窯崗山窯。據村支書倪錫軍描述,這個窯子在他們小時候就已經存在,具體的年份已未知。在民窯的遺址處,依舊能找到窯洞當年生產出的碗、碟,雖然外觀破碎、顏色斑駁,但是精致的釉色、花紋依舊清晰可見。摸上去,光滑硬實,仿佛感受到了古人不凡的匠心。在此筑窯的原因,村支書倪錫軍解釋為盧家村是重要的交通要塞。因白沙溪背村而過,水上交通發達,又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因此,常常是村民、商賈、文豪的聚集之地。
近年來,盧家村始終堅持把新農村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上,努力壯大全村的集體經濟。倪錫軍表示,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村里環境衛生整治、村莊道路綠化、自來水改造、生活垃圾分類、五水共治工作等重點工作先后開展,取得顯著效果。
多年來,在村兩委與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盧家村先后獲得“婺城區級生態村”、“書香之村”、“五星基層黨組織”、“浙江省2星級旅游鄉村”、“浙江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全域美農村環境‘十佳村’”等榮譽。
如今的盧家村已經成為一個村容村貌整潔、村風民風淳樸的新農村。盧家村的文化傳承成就了盧家村的文化底蘊,而文化禮堂又承擔著傳播的力量,讓“人文長山秀美盧家”的口號也唱成了一首優美的歌謠。下一步,村兩委與村民將在經濟上大做文章,組建電商活動,開拓花卉基地,讓盧家村不僅有“顏值”,更有“內涵”,書寫出鄉村振興的藍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