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五峰山,舒展著粗狂的筆觸,淙淙白沙溪,飽浸著濃濃的墨潤。走進婺城區沙畈鄉周村,這里四面環山,峰巒疊嶂,勢態磅礴,勾勒出村莊的山水秀色。村旁兩邊的山脈,宛如兩條騰舞的巨龍,簇擁著近千年的古村。走在干凈蜿蜒的鵝卵石路上,新建的樓房鱗次櫛比,明清古建筑閃耀著歷史的光芒。
周村原本是指“藏”著的村,傳說早年間,這里地處深山老林,整個村子隱藏在村口的觀音廟后,再加上村口有很多的大樹,導致該村被人所知甚少。恰巧,方言中的“藏”與“周”字同音,且村中姓周人數多,為此后來就叫慣了,演變成今天的周村。
有趣的是,現在周村的村民不以“周”為主姓,以“虞”為主姓,村內的祠堂也稱為“虞氏祠堂”。據記載,周村曾以周姓村民為主,但在公元960年,周村虞氏第一代震三太公至此定居,隨后,虞氏后代順風順水、事業興旺,人口日漸增多,時至今日,村里共1300多人,65%以上的人口為“虞”姓。
虞姓的日益壯大,很大的原因源于家族代代相傳的好家風。在村內的虞氏宗堂里,掛著一張太公像,據記載,太公虞長瑞與妻子廖氏舉案齊眉,全家團結和睦,耕讀家風,在當地傳為美談。從這幅斑駁的“五世同堂”畫卷中,可見全家16口人其樂融融的景象,雖歷經兩百多年的歷史,風蝕蟲蛀之下,仍清晰可見第五代襁褓中的嬰兒。除此之外,在祠堂內,記者還看到了多戶家庭四代同堂的幸福畫面。
好家風生生不息延續至今,對周村世代的村民影響深遠。在周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60多個,60歲以上的老人有近300人。老人們平日在祠堂中看看電視、聊聊天,聊天時常夸贊村里的年輕人,逢年過節會有人給他們洗腳、送大米、送溫暖。虞建灶就是其中一個。虞建灶在外經商,小有成就后,本著“資源共享,扶貧脫困;關愛老人,公益鄉里”的宗旨,反哺家鄉。自2017年建立“周村微信群”以來,積極號召村里的年輕人一起關心、關愛、關注老年人,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娛樂文化活動。
不僅如此,“沙畈愛心之家”的創辦人虞文花與團隊成員,把好家風傳播至了整個沙畈鄉。她們為各個村的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送去及時的關心和問候,為生態環保、文明創建貢獻力量。如今,團隊成員發展到兩百余人,每年舉辦愛心活動高達一百多場。當然,周村孝老愛親的村民還有許許多多,他們恪守家規,延續良好家風。
周村流傳的優秀文化不止于此。周村還是武術之鄉,村內的府堂廳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始建于明末,是周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面積超1000平方米,造勢依山腳地形而建,一進比一進高,寓意步步高升。明末清初時期,周村習武練功之風尤其盛行,不少村民武藝高強,身懷絕技,其拳術、武術、棍棒及各類兵器自成一派,代代相傳數百年。
此外,在周村還有一個歷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建筑——太平天國古宅。從其輪廓中依舊可見當年的風采,如今,千年古宅愈發深邃,昔日的光彩與繁華被歷史風干出烏黑錯落有致的滄桑。
近年來,沙畈鄉積極響應全國文明創建和全域美環境整治,在美、凈這兩篇大文章上不斷往深往實走。并把山水環境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轉換為經濟價值,讓村民的口袋鼓起來。如今,走在周村的大路上,古典與現代相互融合碰撞,鄉村面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日益提升。(記者彭麗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