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朱慧敏)近年來,隨著案件數量增多和人民群眾司法需求的日益增長,“送達難”“送達累”逐漸成為制約法院審判效率、影響當事人訴訟權利實現的重要瓶頸,同時也占用了法院工作人員大量的時間、精力,成為橫在法院工作人員面前的“兩座大山”。正當法院工作人員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力求推翻“兩座大山”之時,今年以來,婺城區法院全面推進無紙化辦案辦公,穩步推進“管網+智能”送達模式,切實解決送達問題,取得明顯成效。
“以前先上門再打電話,最后沒辦法只有嘗試郵寄直接送達,因為信息不對稱或是惡意拒收,結果找不到當事人,導致送達過程漫長。”婺城區法院法官助理章昉炅忍不住感慨,“如今通過管網+智能的模式,切實解決了送達找不到人的難題,進一步保障了法院審判效率和當事人訴訟權利。”
織密全覆蓋“網格員送達網”
最近,作為一名專職網格員的方璐雯與法院工作人員配合,成功完成一起變更撫養關系糾紛案件的送達工作。當天接到任務后,她立即前往當事人所在居民樓了解情況,確認被告葉女士家有人居住后,迅速聯系法院工作人員進行上門送達,整個詢問階段全程錄音并歸入電子案卷。
在婺城,像方璐雯這樣的專職網格員每天都要仔細巡查自己的轄區范圍、掌握每戶的人口基本情況、了解轄區矛盾……“網格員貼近群眾,了解群眾。對此我們積極依托網格員工作的職能及特性,主動對接轄區相關部門,利用網格員來協助破解我們的送達難問題。”婺城區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如今,婺城區已經建立起覆蓋城鄉的719名“網格員送達網”,運用錄音電話向網格員獲取當事人居住情況并同步歸入電子案卷,與其組建協同送達隊伍,開展直接送達、留置送達。目前該院已通過“網格員送達網”獲取當事人信息65次,協同直接送達、留置送達19次,成功送達率79.2%。
織細速流轉“法企送達網”
在基層法院里不乏一些“訴訟大戶”。近日,婺城區法院運用系統智能摸排三年內被訴案件超30件以上企業名單,將轄區15家保險公司、金融機構、房開企業等列為高頻訴訟當事人,與其簽訂電子送達確認書,明確通過浙江法院網、移動微法院、電子郵箱等平臺在線電子送達,從訴訟源頭上減少紙質材料。
以某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金華中心支公司為例,其2019年在婺城區法院就有171個案子,原先均以郵寄送達為主。今年雙方簽訂電子送達確認書后,該公司下設的7家支公司均指定專人在電子平臺接收相關法律文書。目前已通過“法企送達網”送達31次。
“接下來我們還將加強與市場監管部門的協作,嘗試在企業注冊之初,就約定司法文書送達聯系人或送達地址,從而進一步助力涉企送達工作簡易、快速化。”婺城區法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織緊高效能“法政送達網”
在訴訟服務中心成立“1主+2輔”專職送達團隊,主動與涉訴較多的相關行政部門協商,由各行政機關選派專人,作為行政訴訟案件的內部聯絡人,同時建立電子材料流轉“釘釘群”、“網絡云盤”,實現“法政”實時雙向無紙化傳輸。這是婺城區法院為提升行政訴訟案件送達效率,探索建立的新舉措。目前,該院已完成送達9次,雙向流轉電子材料3次,100%實現當日成功送達。
“自婺城區法院全面啟動無紙化辦案工作,借助打造全流程無紙化辦案模式的東風,著力提高案件送達效率,從源頭上加速案件辦理。1至6月,院民商事案件法律文書智能送達應用率100%,智能送達成功率93.8%,平均送達用時6.9天,環比減少4天。”該院訴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