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紅色七月,位于婺南山區的銀坑村迎來了一年中最隆重的時光。各級黨組織、學校高舉紅色旗幟,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驅車走兩個多小時的山路來到這個紅色朝圣地。血雨腥風的年代,開國大將粟裕曾在此建立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根據地。
銀坑村文化禮堂,泛黃的書頁、上銹的油燈、早已硬化的橡膠水壺……一件件帶著歷史年輪的陳列講述著高舉旗幟踐初心的紅色過往,深深烙刻進參觀者的心里。黨員宣誓,學生研學,每年數萬人追隨紅色足跡訪問銀坑。在閃閃紅星的照耀下,銀坑村踏上紅色旅游驅動鄉村振興之路,銀坑人在家門口就能大步向前奔小康。
僅進入7月以來,銀坑村已接待成人紅色游共50多個團隊,少年紅色研學游10多個團隊,共計7000多人次,充足的客源引流為當地百姓創富提供了有力支撐。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師長粟裕、政委劉英率領下,從贛東北進入浙江打游擊,開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據地。也正是在這一年的5月,粟裕將軍帶著300余名紅軍來到沙畈銀坑村駐扎練兵,在銀坑的一座老房子里斷斷續續生活了3年。
這3年的革命征程中,粟裕在銀坑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紅色遺跡,如今,這些紅色記憶被銀坑人逐步挖掘,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紅色主題文化禮堂、粟裕將軍紀念館業已完備,挺進師紀念室、紅軍洞、紅軍棚等正在完善中。每年,廣大黨員干部紛紛來到銀坑村,重走紅軍路,聆聽紅色故事,重革命歷史,傳承紅色精神。銀坑人用自家的土灶燒出素淡卻噴香的“憶苦思甜飯”,玉米糊、馬鈴薯飯、梅干菜……這是當年銀坑人對紅軍的誠意,也是紅軍對銀坑的眷戀。
在銀坑的山坳里兜兜轉轉,山川生態盡收眼底。臨行了,大家總忍不住向銀坑人買些筍干、梅干菜、土種馬鈴薯等土特產,更有不舍者,索性在銀坑住上幾天。
除了黨員活動,紅色研學接待也在銀坑村日漸成熟。少年粟裕成績優異。每年暑假,孩子們穿上迷彩服,戴上紅軍帽。一支浩浩蕩蕩的“小紅軍”隊伍沿白沙溪毅行。一路上,老師講述著革命往事,孩子們感受著漫漫征程。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之粟裕,少年之中國,少年之學子,在紅色銀坑情景交融,成為紅色教育的實景樣板。
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銀坑村村支書陳凱良介紹,銀坑村在籍共1090人,多數青壯年外出打工,僅200多人留在村里,去年銀坑村共接待游客2萬多人次,實現駐村農民創富70多萬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