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記者章馨予)這兩天在磐安縣方前鎮后朱村,監察聯絡站工作人員與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對村里的發票和開支進行“曬賬”監督。正如后朱村,在我市農村,越來越多村民發現,家門口出現一個新組織——村監察工作聯絡站,站內既有站長還有聯絡員,他們每天扎根一線收集社情民意,并進行處理和反饋。
“監察工作聯絡站是群眾家門口的監委,可以協助加強對村事和村干部的監督管理。”市紀委市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相當于把監督的“觸角”延伸到村社,深入到自然村和小區小組,也能更好地發揮村監會作用,將自上而下的專責監督與自下而上的群眾監督相結合,從而實現基層監察網絡全覆蓋,真正打通監察監督“最后一公里”,推動村莊有序長遠發展。
為盡快推動建立村一級監察工作聯絡站,今年3月底起,市紀委市監委會同縣(市、區)展開全面調查摸底,詳細了解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建設情況,排摸聯絡站站長、聯絡員人選,嚴格審查擬聘任人選,有不良情形的堅決不予聘任。審核中共發現21名不宜擔任站長的人選。
站長和聯絡員的履職能力是監察工作聯絡站發揮效能的關鍵。各縣(市、區)聘任前普遍展開廉政談話、承諾書簽訂和崗前培訓,并根據省紀委明確的五方面主要職責,結合實際細化改善。為提高監督檢查的針對性,婺城區制定《“四小事項”監督清單》,把8項“小微權力”、5項“小額資金”、4項“小型工程”、5項“小類事務”作為監督重點;武義縣俞源鄉明確了8類履職項目具體內容,細化出24條履職清單,利用“定期報+隨時報”制度實時掌握聯絡站履職情況。
為保障聯絡站規范長效運行,各地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使聯絡站更好地嵌入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有關工作。比如,義烏市結合組織部門修改完善村干部薪酬考核管理辦法之機,將村監會主任專職化、8小時坐班制等硬約束納入其中,提升薪酬待遇基數,激發其工作積極性;東陽市探索“碼上工程”,由各監察工作聯絡站制作專屬二維碼,將工作制度、人員組成、舉報電話等信息納入其中,以網上公開取代“制度上墻”。
截至4月24日,全市147個鄉鎮(街道)3192個村(社)的11287名聯絡站站長、聯絡員已全體上崗,標志著我市實現村(社)監察工作聯絡站全覆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