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服務”,讓勞動就業更安全
近日,黑龍江籍來婺務工人員趙某順利拿到了自己應得的勞動報酬,對婺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據悉,趙某在金華某裝潢公司工作,因債務擔保問題,公司拖欠了趙某三個半月的工資。趙某要求支付勞動報酬的請求已過一年的仲裁時效,很可能拿不到應得的報酬,仲裁員在面對時效已過與勞動者“勞有所得”強烈期盼的矛盾下,主動承擔起幫趙某要回勞動報酬的責任,多次上門與企業溝通,逐步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最終促使企業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及時支付了拖欠的勞動報酬。
婺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的工作人員敢擔當、敢作為,勇于替群眾解其憂、暖其心,通過辦好每一件勞動糾紛,實實在在提升勞動者在婺城就業的獲得感、安全感。
據統計,2018至今已受理勞動爭議案件585件,涉案金額3207.6萬元,已辦結案件555件,結案率達95%。借力“互聯網+調解仲裁”拓寬勞動糾紛的維權渠道,減少當事人維權的時間和經濟成本,優化勞動仲裁的維權服務方式。自2018年6月開通在線調解網絡平臺以來,共處理網絡仲裁案件7件,調解金額共計37.75萬元。
在“三服務”理念的引領下,婺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已實現規上企業調解委員會全覆蓋,區規模以上、已建工會組織企業全部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另外,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還積極推進非公有制企業建立健全勞動爭議預防調解機制,堅持問題導向,多次實地走訪,摸準摸透困難,建立問題清單,能解決的,當場解決;不能立即解決的,逐步解決。
在注重高質高效辦結勞動爭議案件的基礎上,婺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有序推進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全方位增強婺城基層化解勞動糾紛的活力。積極組織基層調解員開展業務知識培訓,通過授課方式,講解經典勞動爭議案件的調解技巧及最新、最全勞動法律法規;穩步推進鄉鎮(街道)勞動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其中,白龍橋鎮、安地鎮和新獅街道已完成建設,白龍橋鎮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被確立為省級綜合示范調解組織。
下一步,婺城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將繼續深入打造“1+X”模式的“勞動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實現勞動糾紛一窗受理,分類處理,聯動處置,一站式化解;建立健全“三位一體”機制,完善鄉鎮(街道)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中心,統籌各方力量,靈活運用調解、監察、仲裁等多種手段,實現60%以上勞動糾紛就近就地在基層化解,做到勞資糾紛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記者張苑通訊員汪媛梅)
“三服務”,讓百姓獲得真利益
“這下,我心里的大石頭終于落地了。”近日,蔣益民高興地對記者說道,跑了小半年了,自己所申請的社會心理服務發展中心終于有了機構證,接下來,他可以放心大膽地干了!
原來,蔣益民是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金華指點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2018年1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0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其中一項規定指出,到2021年底,普遍設立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社,村(社區)心理咨詢室或社會工作室建成率達80%以上。
規定一出,蔣益民馬上就行動起來。整理材料、填報申請材料、跑相關部門……但他申請的是一家心理咨詢服務類民辦非營利性機構,相關政策文件上沒有明確的行業主管單位。就在蔣益民一籌莫展的時候,秉著“三服務”理念與精神,婺城區相關部門主動向他伸出了“援手”。區衛健局主動擔當,履行好行業主管單位職責;區民政局精簡流程,加快辦理速度。從申請到通過審核,一個月都不到,蔣益民就取得了機構證。
其實,蔣益民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與“三服務”活動的眾多受益者之一。在改革與活動中,婺城區委、區政府堅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優化政務服務要素,綜合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不斷提高群眾和企業獲得感。(記者胡敏霞)
“三服務”,讓困難攤主“零次跑”
“真是太謝謝你們了,還特地送證給我。”近日,婺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審批科工作人員來到市區天師路和工貿街交叉口,給重度殘疾者林樹連送去已審批的《臨時占道經營許可證》,并免去了占道費用。
林樹連因意外造成腰椎骨折,失去了勞動能力,家中還有二級殘疾的母親和正在讀大學的女兒。種種因素給其工作、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只能依靠擺攤為生。了解到林樹連的情況后,婺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主動聯系林樹連,為其審批《臨時占道經營許可證》,并第一時間送證上門。
記者了解到,在婺城轄區內,這樣的便民服務攤點還有15家,主要包括修理攤、擦鞋攤、小食攤等。考慮到這些殘障人士創業困難、不了解相關政策、路途較遠等情況,不便于辦理行政許可證件,婺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局不斷轉變服務方式,創新服務理念,開展上門服務,努力踐行好“三服務”理念,同時也努力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讓便民服務攤主“零次跑”。
“相對于去年的22個,今年的攤位總數下降了6個,我們對部分街設攤點的設攤位置進行了嚴格把關。”婺城區綜合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便民設攤規劃作為一項便民利民的舉措,是嚴格按照“疏堵結合,科學規劃,合理設置”原則開展的暖心服務,在制定過程中,也廣泛征求了相關部門意見,對可能影響重點區域的市容市貌和交通出行的攤位進行了調整,還征求了社會各方意見,對市民電話反饋意見的情況進行了記錄,作為規劃調整的參考。
(記者酈莎通訊員錢惠娜)
“三服務”,讓群眾辦事更便利
“現在辦理護照業務真是方便!”日前,在婺城出入境辦事大廳,得知可以通過“容缺受理”機制為孫女辦好護照,市民葉某高興地夸贊道。
5月19日臨近下班時間,市民葉某帶著小孫女急沖沖趕到婺城出入境辦事大廳窗口咨詢如何給孫女辦理護照的相關事宜。
根據法律規定,未滿十六周歲的申請人,應當由監護人陪同申請辦理出入境證件,監護人無法陪同的,還應當提交監護人委托書。當民警詢問其是否攜帶了相關身份證明和委托材料時,葉某急得把帶來的所有證件都遞給了民警。民警吳景生一邊寬慰老人,一邊仔細了解情況。原來,女孩的父母遠在巴西做生意,平時都是由他和老伴照顧,暑期將至,小葉的父母打算讓女兒去巴西玩,所以請二老幫忙帶女兒申請辦理護照。
了解情況后,民警告知葉某還缺少監護人的委托辦理出入境證件聲明書。聽到這里,葉某急得直撓頭,他說:“我沒什么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弄,小孩子今天是請假出來辦護照的,原本我以為把所有證件都帶上就沒問題了,這可怎么辦啊?現在這個時間巴西還是凌晨,我也聯系不上兒子,只能等明天早上再過來了。”
為了做好“服務群眾”的工作,讓葉某不再“多跑一次”,民警告知葉某現在辦理護照也有容缺受理機制,可以預先受理小葉辦理護照的申請,小葉父母可以通過微信方式將委托書發過來,民警與其核實確認后再予以辦理,這樣也不會影響孩子上學。聽到這里,葉某松了一口氣,不禁連連道謝。
如今,到婺城出入境辦事大廳辦理業務,無處不能體驗到“智慧”的力量,“互聯網+政務服務”這一大數據所帶來的“化學反應”,已經轉化成為“一次辦好”的改革成果,為群眾辦事帶來更多便捷和實惠,更為婺城落實“三服務”提供了穩健的基礎。
(記者周金權通訊員丁悅)
“三服務”,讓均衡教育進鄉村
日前,在婺城區瑯琊鎮中心小學,四年級二班的同學們在金師附小陸莎老師的引領下,享受到了一場寓教于樂的英語“盛宴”。憑借出色的課堂表現收獲到一份“小獎品”的汪芊芊回味無窮地說道:“陸莎老師好親切,用游戲的方式帶領大家進入英語世界之中。像這樣的英語課,我上多少都不夠。”
據了解,為了響應金華市教育工會關于開展助力脫貧攻堅教職工志愿服務活動號召,婺城區開展了此次名師送教下鄉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三服務”理念,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本次活動除邀請名師為鄉村學校師生送上高水平的課堂體驗外,還為學校送上了書籍、觸屏電腦等物品。
接過區教育局捐贈的圖書,瑯琊鎮中心小學校長朱海峰滿懷謝意地說道:“農村學校特別需要名師引領,教育工會的送教活動如同雪中送炭,不僅為我校注入了新鮮活力,更為農村學校與城市優質學校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促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在本次婺城區名師送教下鄉的另一站——瑯琊中學,校長張利東更是對送教下鄉活動贊不絕口,現場召集了學校語文、科學學科教師,通過座談會的形式向名師“取經”。
“通過踐行‘三服務’理念,集思廣益,拓寬渠道,能極大縮小城鄉、區域間的教育資源差距,為農村學校教育品質提升提供強力引擎。”婺城區教育局副局長錢勝軍說道。近年來,婺城區積極通過薄弱學校改造、建立教研共同體、教師輪崗、教育集團化辦學等方式,不斷推進城鄉及區域教育均衡發展。
近期,婺城區教育局依托“互聯網+義務教育”開展城鄉同步課程、遠程專遞課堂、教師網絡研修、名師網絡課堂等活動,聯通城鄉學校,實現了遠程互動教學,為農村及邊遠地區學校師生提供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和互動交流平臺,對促進校際交流、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起到了積極作用。
(記者王新宇通訊員章超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