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包恒益、通訊員陶巍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間地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用畢生所學為種植戶排憂解難;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情系“三農”收獲農民信任與肯定。他們是婺城科技特派員,為婺城農業架起“技術金橋”;他們更是科技“財神”,為鄉村發展和振興助力。
如今,在婺城區,科技特派員的身影隨處可見。從果蔬種植到水產養殖,從機械制造到生態旅游,在農業的方方面面,科技特派員將知識與實踐結合,開辟農業科技之路。今天,記者就帶領大家走進婺城各鄉鎮,一起解讀科技特派員的辛勤工作。
王惠娟:蔬菜行業的“白求恩”
雅畈鎮三村里村,距離雅畈鎮政府2.5公里,全村共有88戶村民,280多位人口,耕地面積252畝。由于地理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當地村民主要從事苗木、蔬菜種植和生豬養殖。小小的一個村子,雖然人口不多,卻擁有6、7個種植大戶,每戶種植面積多達5畝左右,而這里也成了科技特派員王惠娟的一個工作場所。
“我是2009年入駐雅畈鎮的,剛開始來到三村里村了解情況的時候,我很吃驚,因為村民們雖然有基本的蔬菜種植經驗,但是對于科學的種植方法卻一概不知,對于蔬菜病蟲害的防治也是知之甚少。”王惠娟說道。為了更好地幫助到農戶,王惠娟幾乎每周都要到村里,給菜農進行培訓、講解。
在菜農汪桂堂口中,記者再一次感受到了王惠娟的辛勤付出。“有一年,我種的萵筍突然就發病了,不僅葉片開始發黃,整個莖部也腐爛得不成樣子,用了很多藥都不見好轉,后來我抱著嘗試的心態給王老師打了電話,多虧了她才讓我減少損失。”汪桂堂說。接到電話之后,王惠娟就急急忙忙趕到地里,先是檢查萵筍的腐爛情況,再是詢問萵筍的具體發病時間和所用藥物。在她的分析下,汪桂堂終于明白,原來萵筍發的是菌核病,由菌核感染導致蔬菜莖部腐爛,但自己卻一直將病因判定為軟腐病,用的也是防治軟腐病的藥,這才導致萵筍久治不愈。“王老師不僅耐心給我們講解兩種病的區別,還指導我們如何科學用藥,及時止住了病情,幫我們挽回了近萬元的損失,真的到現在說起來都很謝謝她。”汪桂堂激動地說道。
不僅僅是三村里村,在雅畈鎮銅山片蔬菜基地,王惠娟也聲名遠播,菜農們更是稱她為“財神爺”。王惠娟告訴記者,一開始,銅山片蔬菜基地基本上都是露地種植,整個基地只有200-300畝毛竹大棚。為了提高農戶經濟效益,王惠娟開展了大棚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并結合雅畈蔬菜生產的特點幫助農戶引進苦瓜、番茄、茄子、黃瓜、萵筍、草莓等蔬果新品種,在她的帶領指導下,目前銅山片蔬菜基地已發展了500多畝鋼架大棚,村民的種菜效益也有了明顯提高。
除此之外,王惠娟也經常組織農戶開展技術培訓、座談交流和考察學習,同時她也組織各村種植示范戶參加種博會、觀摩創新園等活動,通過學習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提高農戶蔬菜種植管理的技術水平,開拓新的發展理念,實現農戶致富增收,助推鄉村經濟發展。
鈄凌娟:穩扎穩打的“水果女王”
在金華市農科教大樓,記者見到了鈄凌娟,扎著馬尾的她正忙碌在辦公桌前,堆積在桌面一側的是厚厚的一堆文件資料。“真的不好意思,比較忙。”言語間鈄凌娟依舊沒有停下手頭的工作。鈄凌娟說,自己是2015年入駐塔石鄉,成為一名駐地特派員。“塔石鄉山地面積大,自然環境也好,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一進入山鄉,鈄凌娟就發掘了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于是她決定,利用山鄉自身優勢,引進一批新的植物新品種,幫助農戶提高經濟效益。然而,要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并不容易,況且對于鄉里的農戶來說,接受新品種并順利種植培育也是一大難題。為此,鈄凌娟奔波于各個農戶家中,通過案例講解來引導農戶們接受新品種,并手把手指導農戶進行科學種植。在她不懈的努力和堅持下,當地獼猴桃栽培面積逐漸擴大,藍莓、桃、櫻桃等水果也在山鄉扎下了根,并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我們一輩子都在山里,靠的是老祖宗傳下來和自己摸索的技術,哪里懂什么科學,是鈄老師讓我們開了眼界,也為我們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收入,我真的很感謝她。”農戶胡大伯真誠地說道。
然而,這些成績并沒有讓鈄凌娟驕傲自滿,反而讓她更堅定了專注農業科技創新,做好農民服務者的決心。2017年,鈄凌娟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協助金華市云中香榧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婺城區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并指導合作社將基地建設成一個融香榧育苗、生產、加工、銷售、技術示范等功能為一體的特色農業產業鏈,以新穎的方式樹立專業、全面的基地品牌,從而帶動山區經濟發展。
指導農戶采用避雨設施來降低“金霞油蟠”裂果率;建立桃、柑橘、獼猴桃、藍莓、香榧5個果樹栽培示范基地;培訓農戶100余人次;接受電話技術咨詢200余次……短短6年間,身為科技特派員的鈄凌娟為自己的工作履歷增添了傲人的一筆,更為駐地農業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我覺得這些是我應該做的,是我的責任,也是義務。”當記者問及這么多年來從事科技特派員工作的最大感受時,鈄凌娟如是說。
趙東緒:深山里的“養蜂專家”
“趙老師是個熱心人,養蜂的問題只要找到他,我們就能得到有效的解決辦法。”“蜜蜂的養殖、授粉、病害防控,這些我都跟趙老師請教過,他真的給我很大幫助。”……一走進婺城區箬陽鄉,記者就聽到了來自村民的夸贊,他們口中的“趙老師”,就是派駐在箬陽鄉的科技特派員——趙東緒。而說起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那就是深山里的“養蜂專家”。
記者了解到,2010年,蜂學專業畢業的趙東緒憑借著個人的努力,以及對蜜蜂科研的興趣進入了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自2015年起,他開始以“特派員”的身份進駐婺城區開展農業科技幫扶工作。“起先,入駐在沙畈鄉,主要是對農民進行蜂蜜養殖培訓,幫助他們建立養殖示范基地,2017年的時候,調派到箬陽鄉,這么多年一直都是跟蜜蜂打交道,困難也有,但總的來說還是挺有樂趣。”趙東緒打趣道。
趙東緒說,剛開始接觸鄉民時,他也不知道從何處下手,一來鄉民本身形成了固有的養蜂經驗,對新的科學方式不那么容易接受;二來和大家不熟悉,養殖技術方面又需要多交流、多溝通。為了盡快幫助到鄉民,趙東緒白天和農戶一起開展調查研究,和農戶探討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到了晚上,又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撰寫調查報告,積極建言獻策。扎根山鄉的5年里,趙東緒通過發揮專業特長,在充分考慮山區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從促進中蜂產業發展入手,開展特派員基地建設、中蜂選育、實用技術應用、農民培訓、項目實施等工作,幫助沙畈鄉和箬陽鄉建設3個蜜蜂養殖示范基地,養殖蜂群500余箱。不僅如此,趙特派員還進行本地優良蜂資源引進,應用和示范蜜蜂過箱養殖、活框飼養、蜜蜂育種等5項技術,強化了他們高效養蜂的理念和技術,幫助山區農民捧起、捧牢“生態飯碗”。
蜂有了,蜂蜜有了,那么如何高速幫助農民致富呢?為此,趙東緒聯系了部分當地媒體,通過宣傳土蜂蜜的優良品質,擴大了土蜂蜜的聲譽,在他的幫助下,僅沙畈鄉就實現了土蜂蜜年銷售額近500萬元,切實提高農民收入。趙東緒說:“接下來,我將繼續履行科技特派員職責,牢記科技特派員使命,更加腳踏實地地服務鄉鎮、服務農民,盡心盡職做好科技‘架橋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