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進婺城的美麗鄉村,家家有書香、村村有禮堂。逢年過節,街坊鄰居湊在一起,你方唱罷我登場,歌罷舞、舞罷歌,相聲小品主持人說,就能湊出一臺晚會來。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大推動力,也讓大批農村人口投身商海、進城務工,大大加快了城市化發展的進程。高頻率的人口流動和信息互通,在“百花齊放”的文化政策引導下,驅動了農村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讓婺城農村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面貌。
文化活動“百花齊放”
上世紀50年代,黨中央針對繁榮文化事業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曾經貧乏的農村文化生活因此逐漸得改善。那個年代,婺城地方文藝道情、小鑼書、快板等得到了空前發展。尤其六七十年代,農民創作積極性很高,自編自導自演的草根節目紛紛登上農村茶館草臺。當時,農民都在生產隊干活,每到二、三點下午茶時間,空曠的茶館便瞬間人滿為患。一到點,大家就都往茶館趕,邊喝茶,邊聽唱道情、說書、講故事。這便是極具時代特征的婺城“茶館文化”。
時至八九十年代,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日漸頻繁,進一步助推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在這樣的氛圍下,婺城農村文化也出現了大跨步發展,尤其到了21世紀,無論是文化形式、內容,都開始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先是村村組建文藝隊伍,村民們三個一組、五個一隊,湊在一起成了婺劇坐唱班、廣場舞隊、腰鼓隊、山歌隊、太極隊……茶余飯后、清晨黃昏,大家相約一處,彼此切磋,自娛自樂。
緊接著,農村文化禮堂、村民休閑廣場、農家書屋等硬件設施如雨后春筍,星羅棋布地出現在婺城農村大地上,村民的文化活動有了更豐富、更優質的舞臺。在此基礎上,相關部門送文化下鄉等服務活動漸成常態,進一步推動了農村文化隊伍精品化發展。再加上區、市、省級排舞大賽,婺劇演唱大賽,武術大賽等活動頻頻開展,婺城農民亮相“星光大道”,如今已然成為鄉間常事。趕上春節,村兩委一聲“吆喝”,村里各種文藝隊便爭相出場,鋪排一臺熱鬧喜慶的“農民村晚”,讓年味兒更加濃烈。那一刻,村里無論老少,拿起手機拍段“村晚”視頻,分享到朋友圈,或者通過農村文化微信公眾號進行直播,便自信地展現出了家門口的文化新風景。
從觀影到創作的變遷
連日來,電影《黃牯頭》劇組深入婺城區山區,緊鑼密鼓地開展著拍攝工作。影片取景婺城山水,講述婺城故事,再現婺城改革精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婺城農民從當年的跑二十多里地觀影,開始主導電影生產,并以此為契機,探路文化新經濟。
“文革”時期,中國電影業的發展一度停滯,《沙家浜》更成為1966年~1972年國內拍攝的唯一一部電影。改革開放后,國內電影產業迎來新的黃金發展期。那時,電影都是在村里曬谷場上或學校操場上露天放影,一度貧乏的文化生活讓村民看電影的熱情空前高漲。有婺城農村老人回憶:“就算接近零度的天氣,村民也會趕上十幾里路跑去看露天電影。那時候,放電影的人都要趕場,騎著自行車,這個村放完再趕到下個村,還時不時要騎車去換片子。”
經歷改革開放40周年,如今的婺城農村,網絡點播、數字電視已成家庭“標配”。同樣,與當年相比,國內電影市場也已是另一番光景:大量民間資本注入,個性化影片層出不窮,展現出一派“百家爭鳴”的景象。這不,連婺城農民也開始試水影視創作了。電影《黃牯頭》于今年12月5日在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文化禮堂舉行開機儀式。這部影片,以婺城農民、下張家村黨支部書記錢瑞華為人物原型進行藝術創作,講述改期開放以來,“茶花村”的致富故事。而該影片的創作單位,同樣是扎根婺城農村的婺城企業。
對此,錢瑞華表示:“眼下,我們正在探路‘文化禮堂+產業園’模式,以推動茶花經濟進入3.0時代。此次創作電影《黃牯頭》,就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美麗庭院流溢書香
近日,在婺城安地鎮巖頭村,全省首個詩歌文化禮堂掛牌成立,為這個婺風古村覆上一培文化新土,為鄉村振興輸送新的力量和給養。
依托文化禮堂,巖頭村成為婺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片鄉村熱土。活字印刷、古法造紙、打麻糍、編篾……這些傳統手工藝在這里以文創經濟的形式實現了活態保護。如今,巖頭村常有文人雅集,賦詩填詞,題詠“巖頭十景”,與歷史重疊;常有歸來的游子,在梅溪小院體味兒時記憶,對話鄉愁;常有海外學子,遇見耕讀傳家,感受華夏文明……自今年2月以來,巖頭村已接待游客1.2萬人次。
如巖頭村一般的蝶變在婺城大地頻頻發生,以一種更立體的方式,展現著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以來,婺城農村精神文明的新變化。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曾是農村百姓對高標準生活的向往。一輛鳳凰牌自行車、一架縫紉機、一塊手表,即是姑娘家最體面的嫁妝。改革開放40年,人們之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直接反應在他們的家庭文化中。
如今的婺城農村,矮小的茅屋逐漸被多層小洋樓取代,村里的泥土路逐漸被水泥路取代,各家各戶的自行車被小汽車取代……一棟小樓、一個庭院,庭院里種滿各色花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季輪轉,處處都是風景。城市不再是絕大多數人的向往,反之,越來越多的城市人開始回歸鄉村,上演了一波“田園旅游熱”。
而在農村的美麗庭院里,婺城農民們手中也不再只有鋤頭、鐮刀和麻將,取而代之的是筆墨丹青和一冊冊書卷。眼下,農家書屋已開遍婺城農村。得了空,農村百姓總會到村里的農家書屋借閱圖書。從農耕科技到人文歷史,從心靈成長到國際關系……一陣陣書香飄進尋常農家,濡染著婺城農村廣袤的土地和這土地上的人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