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走進沙畈鄉烏云村文化禮堂。這個建在婺南山區的文化禮堂內,此刻正圍著十幾位村民,其中有人發出感慨:“我很小的時候還看到過媽媽織草鞋,后來就沒有再見到過。實在沒想到,今天還能再見一次!”
“魚肚四根腸,有鼻不熏香。個個說我千條路,回鄉不回鄉。”這位正在邊唱著歌謠邊編著草鞋的村民,正是現年82歲的虞小琴。只見他順手拿起幾根比較結實的稻草,纏在草鞋盤上,很快搓成了麻花繩索,嫻熟地編織著草鞋。雖然背有些駝,但虞小琴卻格外精神矍鑠。
據了解,當虞小琴還是個以編織草鞋為生的手工藝人時,一支歌謠、一捆稻草,就成了他走街串巷的“伴當”。40多年過去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草鞋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虞小琴的“草鞋情緣”就此無奈擱置。對此,他的心中曾充滿遺憾。如今,這個遺憾沒了,他說:“能夠重新拾起這門祖傳的技藝,還要感謝我們這座文化禮堂。”
重拾祖傳技藝與文化禮堂有什么關系呢?原來,為了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傳承與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近日,烏云村兩委決定以新建成的農村文化禮堂為載體,對農耕時代傳統器具進行收集展示,把悠久綿長的農耕文化代代相傳。消息一經傳出,廣大村民們便“摩拳擦掌”地行動起來,虞小琴的草鞋盤就是因此“翻箱倒柜”找出來的。
現如今,跟著村民們走進烏云村文化禮堂內那間精心布置的小展館,鋤頭、扁擔、米簍……各式各樣的農具、機械如一幅悠久的歷史畫卷,拉出了村民們久遠的記憶。這些物件陳舊的質感,仿佛要帶領他們回到那個家家種田、村民齊心協力共創美好生活的時代。“其中有一部分農耕器具,我小的時候看我爺爺奶奶用過。他們去世以后,就再也沒見過了。這次帶著孩子回來,想讓他看看這些‘真實的歷史’,也讓他知道自己的家鄉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一位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村民如是說。
不僅烏云村,沙畈其他農村文化禮堂也都承載著當地厚重的歷史文化。近年來,沙畈鄉結合山區自身實際,圍繞“生態強鄉、文化立鄉”戰略,強化突出文化陣地建設,著力打造山區文化禮堂生態圈。目前,該鄉已建成文化禮堂13個。
那沙畈鄉如何做好農村文化禮堂“建、管、用、育”呢?該鄉常務副鄉長戴增榮給出了答案:“我們在各村文化禮堂建設之初,就專門邀請當地有名望且博學的鄉賢對當地文化素材進行收集,充分挖掘民俗文化、農耕文化、歷史文化……平時,我們也會積極邀請市、區級的專家到各村文化禮堂開展講座和培訓,確保真正用好文化禮堂。同時,我們還經常組織各種活動,以豐富山區人民的生活,弘揚良好的社會風氣,為文化禮堂營造一個健康、和諧、團結、友愛的氛圍。”
戴增榮還表示:“農村文化禮堂的精髓在于使用好。它是文體活動場所,是講堂,也是禮堂;是活動的聚集地,更是農民群眾的情感寄托地、心靈歸屬地與文化血脈傳承地。”為此,沙畈鄉將不斷加大、加快文化禮堂建設工作,傳承好沙畈鄉優秀文化,進一步豐富山區人民的文化生活。依托文化禮堂,抓好文化宣講,豐富活動載體,傳承好紅色文化、廉政文化等山區特色文化,切實發揮好沙畈鄉文化禮堂的帶動作用,使它真正成為沙畈鄉留住百姓鄉愁的最佳載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