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瑞華,至今已連續擔任婺城區竹馬鄉下張家村黨支部書記40多年。他帶領著下張家村百姓,培育出了婺城的一片爛漫花海、一條紅色致富路。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拼搏實干,共建圖強”的金華精神。
下張家,這個由3個自然村組成的小型行政村,初探茶花種植業,就建成了堪稱“茶花基因庫”的國際茶花物種園;這個村不過963人,卻早在五年前就成了遠近聞名的“億元村”;這個村的耕地不過1050畝,卻主導了附近數十萬畝的茶花經濟,直接影響著中國茶花的市場價。如今,它建起婺城區第84家農村文化禮堂,卻“后起之秀”一鳴驚人,在全省首創“農村文化禮堂+文化創意園”模式,布設下茶花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大藍圖。這樣的成績,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村支書錢瑞華的領航帶頭。
下張家村文化禮堂定位為“中國茶花文化產業園”,建筑面積3300多平方米,緊緊圍繞茶花主題,一樓為中國書畫報浙中藝術中心,容納一個大型書畫展廳;二樓為文創企業辦公場所,浙江星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金報集團金華市三分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浙江山山家食品有限公司、婺城區田園油畫公社等7家文創單位已簽約入駐;三樓為下張家村文化展館,展出下張家村村史村志、好人好事等;四樓為會務中心,可開展容納300多人的培訓及交流活動。目前,下張家村以茶花文化為主題的文化經濟正在孵化之中。
村民們說,村里引進了這么多文創企業,村里做茶花文化品牌提升,探路“茶花電商經濟”就有了好幫手;要是家門口這大片大片美美的茶花被拍進了電影和電視劇,這小村子可就要更“火”了。
“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是黨培養了我。我應當肩負起一個共產黨人的紅色使命,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錢瑞華說。這一份使命伴隨著錢瑞華走了大半生。1976年,服役6年的錢瑞華入了黨,他選擇回到家鄉,到祖國市場經濟大發展的浪潮中去。那時村集體還欠著3萬多元的債。作為當時金華地區最年輕的村支書,錢瑞華開始外出考察各地農業經濟,在村里試種過蔬菜、甜玉米,但因為村里土壤條件不適宜,原始資本積累缺位,技術支撐薄弱等原因,經濟效益都不理想。
共產黨人百折不撓的精神,讓錢瑞華在一次次失敗后重新站起來。1996年,錢瑞華將擁有本土優勢的茶花種植業作為發展方向,走“特色強村”之路,打開竹馬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他在村里推行“兩田制”改革,推進土地流轉,騰出1050畝連片特色產業基地。他帶隊考察廣東、山東、安徽、福建、云南等地,考察取經,引進24個茶花種植大戶,簽訂10年包租合同。下張家村糧農變身花農,在一年時間內破解了下張家村缺乏原始資本積累和技術支撐的茶花產業發展瓶頸。黨員帶頭,竹馬鄉第一批茶花種植戶走出下張家村,在臨近村莊及婺城區白龍橋鎮、乾西鄉等鄉鎮承包田產,試水茶花經濟,很快風生水起。
此后數年,下張家村黨支部堅持以“老戶帶新戶,大戶帶小戶”的黨群幫扶模式,引領竹馬鄉茶花產業蓬勃發展;同時不斷引入茶花新品種,讓竹馬逐漸發展成為擁有1000多個品種、占據華東山茶花系98%的品種總量的茶花“基因庫”;黨員種植戶帶頭,努力提升茶花種植專業水平,掌握了人工雜交培育新品種、木樁嫁接等國際尖端技術。
花香引蝶來。2003年,國際山茶物種園在竹馬鄉下張家村落成。同年,國際茶花大會中國分會在這里舉辦,吸引全球36國茶花愛好者紛至沓來,鑒賞采購。竹馬鄉山茶花從此進入國際視野。很快,竹馬的茶花產業出現精細化分工,茶花銷售中介、茶花運輸等衍生經濟應運而生。隨后,錢瑞華組織花農成立了竹馬鄉花協及花協黨支部,舉辦一年一度茶花節,引領婺城茶花經濟蓬勃發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