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自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建縣以來,迄今為止,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于金星與婺女爭華之處”得名金華,簡稱金,古稱婺州,金華城也被稱為婺城。婺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如顆顆明珠點綴于八婺大地。而今,這片安靜祥和的土地迎來了一群特別的客人,他們齊聚于婺城,共赴這場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約”……
浙江在線記者胡艷、攝影陳俊
巖頭
體驗非遺,過足“文化癮”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這是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在描述婺城時留下的千古名句。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活字印刷,再來感受一回中華古詩詞的魅力。”來自金婺非遺文化體驗中心負責活字印刷術(shù)教學的俞老師一邊和學子們繪聲繪色地介紹著,一邊拿起活字模版,教學子們?nèi)绾握_印出完整的印刷作品。學子們認真傾聽著,并迫不及待地動手嘗試了起來。
7月22日下午2時30分,在巖頭村的文化禮堂里,港澳臺的學子們跟著婺城的非遺傳承人過足了“文化癮”。金婺非遺文化體驗中心負責人呂永明老師給港澳臺學子介紹了5個非遺文化項目的基本情況。之后,學子們按照分組向各個項目的傳承人進行學習,切身體驗了婺州傳統(tǒng)文化的神奇魅力。
傲視群雄的大公雞、盤踞山巒的蛇、捧著鮮花的大頭兒子、還有席地而坐的愚公……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面塑,恍然間將人帶回了多年前的孩童時期。“大家捏出一顆米粒大小的面兒,然后搓圓,做成眼睛的形狀……”此刻,在金華面塑傳承人方曄的手中,一只活靈活現(xiàn)的小狗也漸漸有了形狀。認真學習面塑技藝的學子們也緊跟著“師傅”的步伐有模有樣地制作了起來,現(xiàn)場氣氛十分活躍。“之前沒有接觸過面塑,不過很喜歡這樣的文化體驗,很好玩!”來自香港大學的丁澤棋是地地道道的香港小伙,出于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喜愛而參與了本次活動。談到體驗后感受如何,丁澤棋舉著制作完成的面塑小狗興奮不已:“剛剛老師都夸獎我了!我要把作品拍照發(fā)Facebook,給我的香港朋友們看看!”
“啊,這個好難!”“老師,這個接下來該怎么做呢?”……另一處的棕編“鋪子”前也是熱鬧非凡。“棕編是我們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制的工藝品,具有悠久的歷史。今天大家要學做的,就是棕編‘螞蚱’。”長條形的葉片在指尖穿梭,游刃有余,不會兒,一只翠綠色的“螞蚱”就出現(xiàn)在了學子們眼前。“通過手工,幾片葉子就可以編織出活靈活現(xiàn)的小動物來,也太神奇了!”來自香港大學的莊誠奇激動地說,“我之前沒有接觸過,不過可以慢慢摸索。”
呂永明告訴記者,作為第一次接待港澳臺同胞的他而言,今天下午的活動于他而言也是充滿了期待。“相比我們這邊的學生,他們之中很多人都對傳統(tǒng)的手藝處于懵懂狀態(tài),甚至還有學子是第一次接觸到,所以他們都感到很新奇。”在各個非遺文化展位前,學子們認真地傾聽著,有的還用手機攝像記錄著。老師們耐心地講解著制作要領(lǐng),并手把手親自教學。“沒想到我也能做出那么精美的剪紙作品,太有成就感了!”學子陳竹茗高興的說道。來自香港大學的肖櫟婳拿著自己手上新鮮出爐的“老鼠”向記者炫耀道:“快看,這是我第一次用糖畫畫,我剛好是屬老鼠的,所以就讓老師教我畫了一只可愛的小老鼠。”不難看出,她的興奮溢于言表。讓學子們在學習中享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也正是帶領(lǐng)學子體驗非遺文化的真諦所在。
短短半天的體驗,學子們受益匪淺,大家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在其中找到了各自感興趣的點。學子們紛紛表示,要把今天的所學帶回去,讓更多港澳臺的同學們都來了解博大精深的非遺文化。
(記者胡艷賈佳)
巖頭
趣味讀書,享詩意婺城
遠處的燈光透過隱約的樹影,聲聲蟬鳴迎來了巖頭的夜。潺潺流過的溪旁,和煦輕柔的風中,輕輕地打開一扇古樸的門,再慢悠悠地走過一條吱呀吱呀的小道,美麗如詩。然而,今夜的詩意巖頭卻不再談詩詞歌賦……
婺城區(qū),是金華的歷史文化名城,康熙《金華府志》據(jù)《太平寰宇記》載:“梁武帝改置金華郡”,并注有:“《玉臺新詠》序云:金星與婺女爭華,故曰金華”。隋文帝開皇時期置婺州,始稱婺州,金華城稱為婺城。婺城區(q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江南小鄒魯之稱,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這里不僅能夠參觀古建筑群,還能夠親近婺城的歷史文化。
“今天一天過得非常充實,尤其是下午的非遺項目體驗,能夠感受到婺城的文化,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意義。”來自香港大學大四的學生肖櫟婳表示,她曾經(jīng)也看到過畫糖人之類的民間藝術(shù),但是自己從來沒有上過手,今天真正體驗了才感受到這些非遺傳承人的不容易,一些看似簡單的東西,都是這些傳統(tǒng)手工藝者日積月累的努力換來的,作為一門民間藝術(shù),能夠傳承至今都是優(yōu)秀的,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讓這些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能夠傳承下去。
忽而間,靈巖書院的燈亮起,來自港澳臺三地的學子們興致勃勃地開起了讀書會。“說實話,我其實已經(jīng)很久沒有認認真真地讀過書了。草草地翻開,再草草地合上,連完整看完都成了需要靠‘毅力’堅持的事情,更別說從書中得到感悟,助益人生了。”暖場小游戲后的再度“破冰”,書籍分享時的受益匪淺,趣味問答中的妙趣橫生,這一系列的活動都得到了在座學子們毫不吝嗇的點贊。在交流感悟的過程中,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一向文靜的孟靜文更是打開了話匣子:“在剛剛的讀書分享上,我感覺很震驚,所以我也將可能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記錄下來,就比如說‘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要從心開始’,還有‘如何進行高效有效的溝通’……”孟靜文告訴記者,由于自己念的是與教育相關(guān)的專業(yè),所以這兩點對她而言尤為重要。這次巖頭之行讓她受益匪淺,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她希望自己可以時刻保持尊重之心,發(fā)展好與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時刻牢記溝通的重要性,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非遺體驗、讀書分享會……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讓港澳臺學子們在游戲玩樂之余,充分感受了婺城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這一方仙山婺水之中,盡情感受詩意婺城,享受文化的饕餮盛宴。(記者呂璐賈佳)
巖頭
初遇婺州,我們有話說
澳門城市大學萬姝棋:“用鄉(xiāng)音說故事的道情,牽出了故鄉(xiāng)的夢”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道情這項民間藝術(shù),兩塊兒板一支筒,再加一位藝人,這樣簡單的組合竟然可以唱出花樣來,”7月23日,在情筒和簡板所發(fā)出的“吉彭吉彭吉彭”的熱鬧聲中,在民間藝術(shù)家胡云錢老師生動形象的演出里,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萬姝棋如是說,“更震撼的還是這項說唱藝術(shù)用的還是金華本土的方言,幾句簡短樸實的鄉(xiāng)音,就能夠道出了巖頭村的歷史與風貌。雖然我聽不懂,但看身邊村民們沒有停歇過的歡笑聲與議論聲里,竟也能不自覺的融入其中……”
金華道情又稱唱新聞、勸世文,是一種浙江省的傳統(tǒng)說唱藝術(shù),源于婺州大地,興于婺州大地,歷史悠久。從明朝至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一直都是金華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故事源于金華民眾的生活經(jīng)歷,取材于發(fā)生在金華的社會新聞,道情譴責邪惡,勸人為善,始終以大團圓為結(jié)局,給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民眾一種生活的信念與期盼。唱一段加幾句說表,配上簡單的動作,算不上“陽春白雪”,卻是地道的“下里巴人”。
萬姝棋告訴記者,雖說是作為澳門學子來到婺城,但她卻是個地地道道的江西小妞。距離不遠,風俗也相近,所以從踏上婺州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始,回家般熟悉的感覺就深深地根植在她的心中,而這段用金華鄉(xiāng)音唱出的道情《風水寶地巖頭村》更是牽出了她藏在心底的故鄉(xiāng)的夢,“我將會把這段獨特的經(jīng)歷與感受分享給我遠在澳門的同學聽,并且,作為以港澳居民對中國文化旅游產(chǎn)品的開發(fā)為研究方向的我也將把這段難忘的回憶寫入到我的論文中去,屆時發(fā)表的時候就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這兒的美麗風光與悠久的歷史文化……”(記者賈佳)
香港大學藍曉珺:“非遺項目體驗的過程中收獲了很多樂趣。”
“這兩天的活動都很有趣,非遺的一些項目我以前都有聽過,但是從來沒有自己親自體驗。剪紙非常有趣,香港那邊很少能看到,沒想到自己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也能完成!”拿著剛完成的剪紙作品,藍曉珺開心地說道。十二生肖、錦鯉、娃娃還有各種造型各異的剪紙作品,僅一紙一剪刀,老師就將各類復(fù)雜的場景惟妙惟肖地展現(xiàn)出來,引得在場的學子連連稱贊,隨后,港澳臺學子們也在老師的指導(dǎo)下完成了自己心儀的作品。
剪紙易學卻難精,線條的運用不僅需要熟練的技藝,更多的是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祈福文字、鳥獸魚蟲、生活場景等等都可以作為剪紙的主題,剪刀起,紙屑落,在剪紙大師的剪刀下,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只需要短短數(shù)分鐘便可出爐。金華剪紙以小鄒魯文化為載體,在內(nèi)容上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從人物的風姿生態(tài)上刻劃各種不同的性格,表現(xiàn)生動,人物以外,更有完整的背景、場面、構(gòu)圖,民間藝人將一個個故事呈現(xiàn)在剪紙作品中。
藍曉珺表示,除了學了一些剪紙的技巧,參加這次的交流活動也有了很多新奇的體驗,這次活動的主題非常鮮明有特色,尤其是“家+”的住宿模式非常新穎,在過來之前沒有想到會是住在農(nóng)戶家中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面,雖然離家很遠,但還是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她也希望以后還能在更多的地方有這樣的體驗。(記者呂璐)
香港科技大學林志強:“剛?cè)岵稳杏杏啵@套蛇拳打得酣暢淋漓”
“好!”“這個真的好像啊!”……7月23日,在一片歡呼與叫好聲中,一套特殊形態(tài)的集合了婺州人民智慧的拳法出現(xiàn)在了巖頭村,開合得宜、剛?cè)嵯酀匀釣橹鳌⑷嶂杏袆偅@就是蛇拳。
據(jù)悉,蛇拳是傳統(tǒng)拳術(shù)的一種,屬于模擬蛇的各種動作形象結(jié)合技擊的象形拳類。因南方多蛇,從象形拳的角度來講,南派多蛇拳,因此在浙江一帶,尤其是金華廣為流傳。 “神蛇煉月、金蛇陸起、白蛇吐信、風蛇繞樹……”各種形象化的動作輔以發(fā)勁時同時發(fā)出的聲響,以聲助勢,急來緩應(yīng)巧柔還,因此,作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蛇拳還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上半身松柔,下半身靈活,步活而樁實。看起來好像軟綿綿的沒有什么勁兒,徒有功夫外形,但其實是剛?cè)岵嶂杏袆偂傊袔幔浻布媸嗟靡嬲谩!辈徽劯栉瑁恢v其他,最讓林志強醉心的還是那場由金惠仙、傅國鋼帶來的武術(shù)表演《梅溪蛇拳》。據(jù)了解,這個福建小伙兒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在讀碩士,除了成績優(yōu)異的好學生這重身份以外,皮膚黝黑、身體健壯的他還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武術(shù)發(fā)燒友”,“因為我是武術(shù)愛好者,一直以來對這一類的東西非常感興趣,所以,今天能夠看到這套蛇拳真的讓我非常興奮!”
林志強還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武術(shù)愛好者,今天的蛇拳表演著實讓他感到震撼,但是,除了傳統(tǒng)武術(shù)外,道情、婺劇和快板也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藝術(shù)源于生活,能夠承載這樣厚重文化的土地也足夠讓人贊嘆,“這些傳統(tǒng)藝術(shù)都是祖先先輩們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作為后輩,我們一定要把它好好傳承下來,發(fā)揚光大,將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傳播到港澳臺去,傳播到世界去,讓更多的人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記者賈佳)
臺灣嘉義大學施伊韓:“最喜歡的是糖畫,又好看又好吃!”
“去年的時候也有一個交流的活動,我沒有報名參加,媽媽就感覺非常可惜,讓我今年一定要參加!”施伊韓說道,因為爺爺是在大陸生活,所有自己偶爾也會到大陸游玩,以前只看到過糖畫的制作,藤編、剪紙之類的接觸到比較少,這次的活動也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
糖畫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藝,以糖為材料來進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紅、白糖加上少許飴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時再澆鑄造型。在繪制造型時,糖畫藝人用小湯勺舀起溶化的糖汁,在石板上快速來回澆鑄,畫出造型,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guān)鍵。當造型完成后,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一幅糖畫作品就此誕生。
完成的糖畫不僅好看,味道也不錯,這讓從臺灣遠道而來的施伊韓興奮不已。對于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她來說,能夠到鄉(xiāng)村體驗當?shù)氐臍v史文化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踏出舒適圈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村莊的文化特色及內(nèi)涵,用自己的雙眼觀察到別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悠久的景觀,加深對歷史文化的了解,也可以認識很多的朋友。(記者呂璐)
巖頭
三尺講堂,品百味婺州
7月23日,“婺劇的前生今世”講座在巖頭開展,港澳臺學子們在觀看了精彩紛呈的開幕式之后,從村口轉(zhuǎn)場來到了位于村中的書畫創(chuàng)作基地,參觀了場地內(nèi)栩栩如生的寫生作品,繼而又仔細端詳了有關(guān)婺劇的圖片展。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僧尼會的故事嗎?”來自浙江省婺劇研究院的副院長朱元昊一開口就給同學們帶來一段令人拍案叫絕的婺劇“脫口秀”,字正腔圓的唱功,惟妙惟肖的儀態(tài),一個個極具特色的戲曲舞臺人物形象地展現(xiàn)在同學們的眼前。“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老師唱得真的是太好了!”“朱老師,再來一段!”……講座在朱老師一段又一段精短的婺劇表演中,被推向了一個又一個的高潮。
據(jù)悉,婺劇俗稱金華戲,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歷史悠久,流傳區(qū)域廣,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雖然經(jīng)歷了400多年歷史,但婺劇原汁原味的保留了京腔、昆曲、亂彈、徽調(diào)、灘簧、時調(diào)等多種聲腔,其表演還保留著秦漢以來各種藝術(shù)表演的痕跡,它腳本文詞典雅,敘事通俗易懂。在表演過程中,有自己獨特的行頭和化妝形態(tài),特別善于文戲武做,堪稱一絕。婺劇劇目豐富,有500多種,以口傳為主。
“婺劇是我們國家的戲劇表演藝術(shù)的瑰寶,在2008年還被列入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老師在講臺上講得起勁,學子們在座位上聽得認真,還時不時進行互動交流。“雖然我的講課內(nèi)容僅僅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是我希望通過自己夸張的肢體語言還有豐富的面部表情,帶給學子們對婺劇的全新認識,從而讓他們與婺劇結(jié)緣,通過戲曲故事在人生中得到啟迪。”朱元昊向記者這樣說道。
下午,港澳臺的學子們在靈巖書院再一次深入了解婺州大地的歷史淵源,施晨光老師緊緊圍繞婺學與書畫為主題,開展婺文化講座。
學子邢宇華在聽了老師的講課后覺得受益匪淺,她說道:“老師不僅告訴了我們源遠流長的婺文化的精髓所在,還向我們詳細解說了婺學的傳播方式,我知道了婺學現(xiàn)如今是通過當代著名學者講學的方法,進而發(fā)揚光大的,今天的講課讓我感觸頗深。”隨后,學子們還欣賞了施老師帶來的書畫墨寶,以更直接的方式了解婺文化。
來自澳門城市大學的孟靜文在聽了施老師的講課之后,還特意送上了從澳門帶來的畫冊作品。她說:“之所以把我老師的精美作品帶過來,就是想通過畫作的交換,促進文化的交流。”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