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想在油菜花盛開的季節里,去一回婺源。想念了好幾年,今年似夢中相約,如愿前往。
過了清明,油菜花已經慢慢凋謝,想著婺源可能氣溫低一些,應該還是花季。一路上探頭張望,見窗外黃花遍野,些許懸著的心安了下來。
到達婺源,已是黃昏,小小的縣城顯得神氣十足,整潔的街道旁車輛不多,沒有想象中的擁擠,似乎過了看花的時機。
不知道什么時候江浙一帶也興起了一股辣旋風,現在上飯館用餐,想點一份一點不辣的菜難上加難。不過,浙江的辣摻雜著四面八方的味兒,匯聚了四川麻辣,貴州香辣,辣辣湘氣,于是演變成既麻又香的浙辣了,越是往西南方向,吃辣越是適合其口味,究其原因,就是靠近江西的緣故。稍稍會點辣的我既然到了吃辣的地方,一定要入鄉隨俗,過一回辣的癮。走進土灶館,隨便點上幾道菜。我問老板有否清淡的,他呵呵一笑,“這里沒有不辣的菜,即便燒了,連鍋底、勺子都已經烙上了辣印,再則,我們做個不辣的菜,你一定不喜歡吃。還是吃點正宗的贛菜吧,辣,過癮!”先呈上一份米粉,這是所有外地來江西必點的名菜。炒面一直是我特別喜歡的,看著相似的米粉,一上桌,我就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大口,放在嘴里,好辣!急忙吐到碗里,細嚼慢咽,然后不停地喝著飲料,為了不至于讓自己難堪,強忍著沒有掉出眼淚。粉蒸菜是當地人的最愛,無論葷蔬都用生米粉蒸,如蒸雞、蒸魚、蒸豬腳、蒸莧菜、蒸豆角、蒸茄子等等,或者干脆葷蔬一鍋蒸,稱為蒸雜碎。無論怎么蒸,都不忘加點辣的,吃過了辣米粉,再品嘗蒸菜,我吃出了門道,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發現越吃越是個味兒了。
過了一把辣癮,回到房間,睡得特別舒坦。一覺醒來,已是天亮,急忙起床,去看看小城春色。
小小縣城,四面環山,恰遇昨夜小雨,次日放晴。早晨的山城煙霧繚繞,霧霾?深受霧霾困擾的我看見霧蒙蒙的一片,不敢深深地呼吸。每每遇見朦朧山色,先是一驚,深怕傷害了自己的肺,這個清晨,也不例外。走在大街上,只見大媽們入迷地扭著腰,大爺們大口地呼吸,孩子們歡快地蹦跳,沒有一個人戴著口罩。我怯怯地張開嘴,輕輕地吸上一口,沒有異樣的味道,反而一陣清新,再深深地猛吸,沁人心腑的感覺讓人無法相信。不是霾,是霧!我不由得驚喜萬分,快步走向草地,遙望遠山近水,游走于山水間的云霧飄渺,似薄紗,把整座小城裝扮得猶抱琵琶半遮臉的少女,羞澀的清秀好似自己回到夢中江南。清澈的綠草,慢悠悠的蝸牛,我坐在路旁,盡享雨露賜予的甜美。環顧四周,在黛瓦與粉墻映襯下,馬頭墻顯得格外高大,絕妙無比的徽派民居如詩如畫,樸素不失莊重,簡單不失高雅。坐南朝北的房子夏涼冬暖,梅季不潮,枯季不干,田園愜意皆在其中。不與帝皇的金黃一比上下,只留灰白低調為人,無法掩飾內在的才氣,只為長久的安寧與幸福。不倒的泥墻屋,栩栩如生的雕刻技藝,高大的廳室,深深的古井,再來一株枝茂葉盛的樟樹,靜謐雅致,韻味清雅。可以獨立山下,可以排排穿梭市井,各顯別致精巧,如斯輕霧簡屋,豈能錯過?
離開縣城,才是來婺源的目的。看小橋流水人家,品古村宗祠,此地不枉白來。原本安靜的小村不知在什么時候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曾經走了幾千年的青石板也沒有現在一年踏過的足跡多,曾經膽怯的鴨子面對陌人不再躲避,世世代代以農作為生的村民在農忙季節也翹起了二郎腿,坐在家門口喊起嗓門,做起了買賣。村口的古樹與村后的老林,和著潺潺溪水,清脆的鳥鳴,溪邊的石板不再僅僅洗衣,更有遠道而來的觀望者,等著來往竹筏來回穿行。村中小溪,搭起了密密麻麻的石板橋,橋上盡是游客,小溪畔,小販的吆喝聲掩蓋了農村的模樣。看不見的wifi,看的見的特產琳瑯滿目,讓古村不古,流水不流,小橋不橋。只見滿村的古屋,高大的宗祠,高大的木柱上粗梁懸空,精雕細琢的木雕華麗大氣,龍鳳麒麟、松鶴柏鹿、水榭亭臺、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無不栩栩如生,古人超凡的才技與智慧讓游客無不汗顏。品一口婺綠,聞一次香樟,嘗一回野艾果,在龍尾硯上輝一筆婺源墨,就沒有白來婺源古村。
夢里相思千萬遍的就是江嶺的油菜花。那迷人的金黃色,那醉人的梯田,那層層疊疊間散落的小小村落,來婺源,為的就是魂牽夢繞的那抹黃。彎過山道,顛簸了一個時辰后終于到達。導游一聲“到了”,眾人迫不及待地往車門鉆,深怕錯過了壯觀。下車,放眼望去,沒有夢境中黃海,只見綠油油的一片,偶爾夾雜著斑斑點點的黃。難道,這就是夢中美景?!走近,發現油菜花大部分已經謝落,結上串串菜籽,還有幾朵開得較遲的黃兒默默地綻放,香氣氤氳。游人稀少,盡顯原野風味,獨自沿著田間小路上行,到達山頂,眼前如鏈似帶的梯田高低錯落,風光怡人,遠處,白墻小屋裊裊炊煙,廣袤的原野上盡顯一派生機。我迷醉于喧囂后的沉淀,陶醉于嘈雜后的寧靜,欣賞這浪漫后的穩重,領悟感性后的理智,皆在粒粒青籽中。
靜靜坐下,忽然發現,婺源,不只是油菜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