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教育再出特色新成果!近日,《金華市本土音樂教學實踐與研究》省級課題成果推廣培訓活動在柳湖小學舉行。該課題將金華本土音樂引進校園,使其薪火相傳,從而真正讓教育深植在本土的、傳統的血液中,形成更蓬勃的生命力。金華市及各縣(市、區)教科研相關負責人、教育專家,相關學校分管副校長、音樂骨干教師150余人參加活動。大家紛紛對該課題取得的成果表示贊賞和肯定。
當天的活動內容相當豐富,既有成果推介、課程研討,也有課例展示、教學成果匯報演出,還有專家點評和專家講座,延續了一整天時間。可以說,柳湖小學音樂教研組團隊帶著現場專家、老師在享受金華本土音樂的同時,來了一場“教育尋根金華本土音樂之旅”!尤其課例展示,讓大家見識到了本土音樂與孩子碰撞后所產生的“火花”。從三千年前的姑蔑古語中走來的湯溪民謠、從蘭溪水亭畬族鄉傳來的民歌,讓孩子們紛紛露出了笑臉。他們邊學邊唱,對自己的家鄉有了更多自豪感、歸屬感。課后,同學們說,“原來,我們金華有這么好聽的音樂”;“我以為課堂里學的東西距離我們很遠,沒想到也可以來自我們身邊”。老師說,“孩子的接受能力超乎我的想象”;“我看到了金華本土音樂新的生命力”。專家則說,“這個課題,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根”。
“做有根的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國內教育界的共識。如何讓教育找到“根”?柳湖小學自建校以來就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從傳統文化入手,最終成就了博雅教育品牌。這樣的氛圍中,由副校長葉惠帶領的音樂教研組也從校園走向民間,走上了一條廣泛調研,尋找、傳承金華本土優秀傳統音樂,讓其走進課堂的音樂教育尋根之路。
毫無舊例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為此,從課題的開題、結題報告,教材的編寫到上課、指導,葉惠都親力親為,全心投入,不計得失。2010年10月,在她的組織下,柳湖小學有了全市第一支校園婺劇器樂隊;2012年,該校又成立了金華山歌班;接著有了曲藝班、婺劇班……為了讓同學們學到適合的、優秀的本土音樂,葉惠更是沉下身子,放棄無數休息時間,出錢出力尋訪金華民間音樂藝人,收集本土優秀傳統音樂,分類、篩選、整理,挑選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心理特征的作品,用以教學和編寫《金華本土音樂教材》。
值得慶幸的是,柳湖小學的音樂教研組是一個與金華本土音樂有著淵源關系的教師團隊。葉惠,不僅畢業于音樂專業院校,還是傳統文化愛好者,金華山歌唱了20年,頗有研究;藍婷,畬族姑娘,其父精于畬族音樂文化,能創作畬族民歌;項益蓮,土生土長的湯溪人,對湯溪民謠情有獨鐘……此外,學校還采取了“請進來”的方式,讓金華本土音樂的名人、名家為老師、為學生“傳經送寶”。
近十年的醞釀和探索、實踐與積淀,《金華市本土音樂教學實踐與研究》課題從市級走到了省級,從嘗試走向了成果推廣,形成了優秀的《金華本土音樂教材》。顯然,這是柳湖小學的喜事,也是婺城教育的光榮。正如葉惠老師所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教育不能脫離本土文化的根。我們想讓孩子知道,金華不僅有火腿、有酥餅,有駱賓王、有艾青,還有婺劇、山歌和道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