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硬化拓寬,墻體修補粉刷,房前屋后綠化,新裝的樓道門禁、路燈、信報箱、健身路徑一應俱全……原先臟亂破敗的城東街道通園小區經過改造,如今舊貌換新顏。昨天,漫步在眼前這個美麗家園,居民李寶琴感覺曾經熟悉的小區變得有些陌生了。
通園小區是金華市首個安置小區,建成已有20多年了。和多數老舊小區一樣,由于年久失修,小區內排水管、化糞池破損、堵塞嚴重,道路坑洼不平,雜草叢生。而且當初規劃車位嚴重欠缺,不少私家車把消防通道當成了泊車位,隱患重重。前年,該小區列入市區老舊小區提檔改造試點,由政府出資2000萬元實施改造,由此拉開了婺城區老舊小區改造的序幕。在改造中,通過雨污管網分流、道路硬化、花壇翻修等各項提檔,并增設路燈、門禁監控系統、泊車位、信報箱等設施,小區形象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李寶琴在通園小區居住了多年。說起老舊小區改造帶來的變化,老人頗為感慨:“過去下點小雨,污水就外溢,路面坑洼不平,一下大雨就嚴重積水;每到晚上,不少路燈都是黑的,居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她說,改造之后的小區,所有樓道和路燈都實現了亮化,地面積水、屋頂滲漏、治安差等“頑疾”都基本解決了。現在,每逢好天氣,她與老伴都要在小區里散散步,和鄰里拉拉家常,心情特別舒暢。
讓居民高興的是,不僅道路變寬了,小區還增設了200多個停車泊位,加上小區門口的廣場,基本能容納小區內的汽車,停車難得到緩解。得益于環境設施的提檔升級,房子也變得更為搶手了,而且房價也得到了大幅升值。面對這種改變,社區居民張方燦詩興大發。他在詩中寫道:“昔日高低路難行,路窄彎多車難停;今朝寬直平又整,老少出門皆歡欣。”稱贊小區經過改造,環境變美了,更宜居了。
老舊小區煥發新生,折射了婺城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帶給居民的新變化、新氣象。近年來,婺城區把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做優老城區”的重點民生實事來抓,大力推進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及環境面貌提檔升級。一方面,鋪管網、改道路、搞綠化、修墻體、增配套,使蝸居在老舊小區數十年的市民極大地改善生活環境,提升了幸福指數。另一方面,通過背街小巷市政設施的同步配套,完善道路、雨污分流、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使小區的內外配套和環境得以同步提升和改善。在不大拆大建的情況下,合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與背街小巷改造,“雙輪驅動”提升城市內涵,促進城市實現有機更新。
據統計,一年來,婺城區以二七新村拆遷改造為抓手,共完成舊住宅改造項目21個,其中拆遷改造項目61個,綜合整治項目5個,涉及7299戶,建筑面積64.5萬平方米,完成市下達任務量的275%,超額完成全年任務,位居全市第一位。今年,我區還將計劃對城中街道青春路兩側舊住宅小區、城北街道常樂小區、城北街道金佛手小區等3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直接受益居民1262戶。
日前,婺城區委書記王健專程帶隊調研,提出要加快推進老舊小區和背街小巷改造,全力做優老城區,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讓百姓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下一步,我區將按照“科學規劃、依法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把群眾要求強烈、基礎條件較好、規劃符合的區塊優先確定為擬改造區塊,努力實現“成熟一塊、改造一塊”,力爭“十三五”期間老舊小區改造惠民覆蓋面只增不減,繼續走在全市前列。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