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城區蔣堂鎮下尹村,“盛慶余”這個名字對于村民們來說并不陌生。這位拄著拐杖奔走在村民家中,了解村史的人,可為村里立了大功!下尹村的文化禮堂,在婺城區所有村里算得上是數一數二,先后獲得“先進文化禮堂”“三星級文化禮堂”等榮譽稱號。盛慶余便是其中的一位大功臣。
從小便喜歡和文字“打交道”
今年63歲的盛慶余是蔣堂鎮下尹村的文化禮堂管理員。這個工作,他從2013年便開始干了。剛開始,記者以為他在村里擔任村干部,對村里文化的事情這么上心。盛慶余笑著說:“我不是什么村干部,就是自己喜歡寫東西。”
盛慶余喜歡寫文章,這事在下尹村中廣為人知。1976年,初中沒畢業的盛慶余便到金蘭水庫搶修辦公室組宣科負責寫文字材料。這一干,就是三年多。1980年,結束了金蘭水庫搶修工作,盛慶余回到老家,在家務農。“雖然在家務農,我還是會陸陸續續為金華廣播電臺寫些稿子,村里有什么活動,我就會寫好投過去。”盛慶余說,“那時候,廣播電臺每年都會組織通訊員進行培訓,時間久了,我的寫作能力也就有所提升了。我還被評為過積極通訊員呢!”
和文字“打交道”,成為了盛慶余農閑時候最為開心的事。但是到了1990年,隨著子女的長大,盛慶余夫婦肩上的負擔重了,不得已,盛慶余只能去當電工,學一技之長,賺錢養家。“從那時候開始,因為忙于工作,就再也沒有提筆寫過文章了。”
但對于盛慶余來說,和文字“打交道”還是自己最喜歡的事。2013年,蔣堂鎮下尹村開始著手創建文化禮堂。“村支部書記知道我會寫東西,就找到我,想讓我幫忙,我就一口答應了。”可再次提筆,對盛慶余來說卻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拄著拐杖去查資料
2009年,盛慶余在婺城區新獅街道東方前城小區做電工。讓盛慶余印象深刻的是那天正好是正月初一,那一天妻子鄭小香一大早便回了蔣堂的老家,因為小區里業主反映有一臺電梯壞了,正月初一大部分人都放假在家,想要找到維修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盛慶余作為小區的電工,平時也負責小區電梯的基本保養及維修。當物業告知要修電梯時,盛慶余趕忙拿著工具箱前往故障電梯的所在地。
“當時我剛到一樓的電梯口前,發現電子屏幕顯示電梯是在一樓,我開了電梯門就一腳邁進去了,沒想到意外就發生了。”盛慶余回憶道,“沒想到當時電梯是在五樓,我這一腳踩進去就踩空了,因為電梯井有7米深,我摔得很嚴重,后來還是消防官兵把我救出來送往醫院。”當時盛慶余的診斷結果就是椎體爆裂性骨折和右腳粉碎性骨折,“醫生說我后半生可能永遠要在床上度過了。”
好在,后來在妻子的照料下,盛慶余的身體慢慢好了起來。但是,他卻再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行走了。到哪兒,他都離不開那一對拐杖和自己的妻子。
2013年,下尹村率先修建文化禮堂,61歲的盛慶余承擔起了查詢編撰村史村志資料的重任。為了更好地完善村史資料,他多方尋求查證,常常在妻子的陪伴下拄著拐杖到金華市檔案館翻閱資料,盛慶余的家住在新獅街道東方前城小區,出一趟門很不方便,常常要轉好幾趟車。他的妻子不放心,到哪兒都要陪著去。早兩年的時候,盛慶余的腿腳不方便,還得拄著兩根拐杖。
檔案館里的資料是不允許隨意帶出去的,盛慶余只能邊看邊記在本子上,經常一待就是一整天,餓了就啃幾口自己帶的干菜餅。回到家再逐字逐句地整理。“有時候,他在書桌前一坐就是一天,甚至有時候還寫到凌晨。”盛慶余的妻子鄭小香說道。60多歲的盛慶余不會使用電腦,整理材料靠的都是手中的筆一字一句地寫下來,然后拿到打印店里去打印。
讓村民們感受文化魅力
盛慶余說,做這些工作花費了他大量的精力,但苦中有樂的是,通過“兩堂五廊”的組建,讓大家感受到了下尹村深厚的人文底蘊,留住了過往的歷史風采,為改變村容村貌寫下了精彩的一筆,也為此后文化創建工作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底氣。
文化禮堂建成后,盛慶余還寫了村歌《下尹,我為你歌唱》,滿身心地投入到組織策劃的各種活動中,不僅聘請了中醫名講師到村里開展知識講座,還通過“春泥計劃”帶領村里的未成年人參觀雷鋒紀念館,并鼓動村民們參加端午節包粽子比賽、書法比賽等各種豐富多彩、寓教于樂、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每次活動他都用圖文記錄成冊,存檔管理。
這不,今年春節期間,他還一手策劃、組織了首場下尹村春晚,《腰鼓舞》、《詩朗誦》、《太極拳》……一個個精彩的節目為村民們帶去了精神上的享受。“為了排這場春晚,我每天得拄著拐杖去上門去叫村民們排練,那段時間,我天天住在老家。”但村民們喜歡,盛慶余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除此之外,盛慶余還致力于挖掘和傳承民俗文化,通過向村里的老人請教詢問,到處查證資料,先后整理和撰寫了《白事記》、《男婚女嫁》、《清朝的小腳女人》、《祭新臺》等一些傳統民風民俗的文字資料,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村里的古村落申報、美麗宜居示范村的創建等重點文化工作中,都能看見他拄著拐杖四處忙碌的身影,特別是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人口調查,從人口摸底到人口核實,盛慶余拄著拐杖挨家挨戶和戶口本核對,白天村民們在外勞動只能在吃飯的時間或晚上上門核對,有的家庭一連要走四五次才等到人。但盛慶余始終堅持著敬業奉獻的精神,保持著一顆赤誠之心,詮釋著自己的角色,他說:“能為豐富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應該的,也是開心的,更是值得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