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時間你會用來做什么?上網(wǎng)?逛街?還是旅游?29歲的劉劍波有自己的答案——做公益。自2003年開始,他就開始無償獻血,如今累計獻血量已達77000毫升,挽救過無數(shù)個脆弱的生命。他說:“13年的獻血讓我明白,奉獻不僅僅是付出,更是精神的滿足與身心的健康快樂。”
日前,記者采訪了這位“獻血達人”,聊聊他的故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走上了獻血車
劉劍波生于1987年,是安地鎮(zhèn)黃桑園村人。他中等個頭、身材消瘦、一雙小眼睛閃著精光,用同事的話來說,“長得有些猥瑣”,乍看之下,這樣的形象很難與“獻血達人”的名號扯在一起。但了解劉劍波的人都知道,在他“壞人”的外表下,藏著一顆比誰都善良的美麗心靈。
劉劍波的無償獻血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一天,他和同學(xué)在市區(qū)游玩,無意中看到廣場上有輛獻血車,在同學(xué)的提議下,兩個人一起去獻了第一次血。“獻完血后感覺身體很輕松,也沒什么不適。”這次的獻血初體驗,給劉劍波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2007年左右,一直在外地工作的劉劍波回到了金華。同樣是在某個無聊的午后,他又看到了那輛獻血車,想起幾年前的那次獻血經(jīng)歷,他便再次走上獻血車,準備第二次獻血。這時,獻血車上的采血員推薦他到金華市中心血站做機采血小板。采血員介紹,平時所說的獻血,基本上指的是獻“全血”,即血液的全部成分,獻血量有200ml、300ml或者400ml。一般情況下,獻完全血的人最少要有半年的恢復(fù)期才可以獻第二次血。而捐獻血小板,則是屬于捐獻“成分血”,即抽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目前主要是血小板)。與捐獻全血相比,捐獻血小板的間隔僅為28天,因為血小板在48小時左右就可以恢復(fù)到正常水平。因此,血小板可以每個月捐獻一次;其次,捐獻全血直接采血裝進血袋,一般時間5~6分鐘左右。而機采血小板通過從一只手臂進針,使血液流入血細胞分離機內(nèi),分離出所需要的血小板,然后將其他血液成分輸還給獻血者。這樣一來,不但能減少輸血后傳染病及輸血反應(yīng),還能提高治療效果,便于血小板配型。只是采血時間比較長,每次需要一個多小時。
“既然選擇來獻血了,那就好事做到底,反正我也不差這點時間。”自此,劉劍波每隔一個月就會去市中心血站做一次機采血小板。他告訴記者:“可能我體質(zhì)比較好吧,感覺獻血對身體沒什么影響,獻多了反而覺得身體更好了,時間久了不去獻一次就渾身不自在。”
他的血,曾救過不少人
這么多年,劉劍波獻出的血液幫助了很多人,其中有兩件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的。
2009年的一天,當時劉劍波在義烏的一家外貿(mào)公司上班。這天凌晨3點,刺耳的手機鈴聲將他從睡夢中吵醒。電話那頭,是金華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他們告訴劉劍波,有個十幾歲的孩子出了車禍,因失血過多急需輸血,而劉劍波的血型正好和他匹配。中心血站打算派車去義烏接他,問他是否愿意回來獻血?劉劍波一聽,馬上起身說道:“不行,你們過來接上我再回去,太浪費時間了,救人要緊,這樣吧,我自己開車過去!”放下電話,他火急火燎地穿上衣服,一腳油門“飚”回了金華。到了中心血站門口,車剛停穩(wěn),就見孩子的父母親心情激動地圍攏過來,雙方還沒來得及寒暄,血站的工作人員就趕緊撥開家屬,帶著劉劍波檢查、抽血。獻完血后,劉劍波一臉疲憊地走出抽血室,孩子的父母親已經(jīng)感激得準備給他下跪,還好劉劍波和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眼疾手快扶住了他們,“那時候看到他們要給我跪下,我的眼睛一熱,差點哭了。”劉劍波感動地說,那也是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獻血能挽救他人性命。第二天,劉劍波特意打電話到血站詢問孩子的病情,得知孩子已過危險期時,劉劍波心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欣慰。自此,他獻血的勁頭更足了。
也是在2009年,劉劍波在白龍橋自己承包的地里干活。下午的時候,市中心血站突然打來電話,告訴劉劍波有位患者急需A型血,別的獻血者都不在能獻血的時間內(nèi),只有他可以。一聽這事,劉劍波二話不說讓家人把自己送到白龍橋鎮(zhèn)上,再打車趕到中心血站。到了血站以后,由于患者需要的血量比較多,劉劍波為了節(jié)省時間,讓工作人員同時在他的兩個手臂上采血,他一下獻了兩個治療量的血。獻完血后,激動的病人家屬拉著他的手,直說他是個好人,雖然當時由于獻血過多有些頭暈眼花,但劉劍波的心里很開心,因為自己又幫助了別人。
劉劍波喜歡做了好事不留名,受到他幫助的家屬常常會要求他留下聯(lián)系方式,但每次,劉劍波都偷偷地“溜走”了。他覺得,幫助別人是不需要任何回報的。一直堅持獻血這么多年,劉劍波和中心血站、獻血車的工作人員都混得很熟了,記者采訪完后,他又來到位于市區(qū)人民廣場附近的獻血車上獻血。
不僅用獻血來幫助別人,還做志愿者
除了熱衷獻血,劉劍波在2008年時就開始做各種志愿者活動。他曾是金華市青年志愿者和紅十字會志愿者中的一員,7年前開始加入婺城區(qū)緊急應(yīng)急分隊,婺城區(qū)水上救援應(yīng)急分隊等公益組織,直到現(xiàn)在。
有一年雨季,瑯琊鎮(zhèn)的沙畈水庫河道決堤了,需要馬上增派人手回去救援。聽到消息時,劉劍波正和朋友在市區(qū),他馬上打了個的士往瑯琊鎮(zhèn)上趕,司機看到瑯琊鎮(zhèn)上的災(zāi)情,又聽說劉劍波是過來救災(zāi)的,連車費都不要了,讓他快點去幫忙。那天,大雨磅礴,積水早已漫過腰間,為了爭分奪秒,劉劍波和隊員們從下午兩點開始到晚上八點左右一直在不停地搬沙袋,連飯都沒顧得上吃。最后,決堤的情況光靠人力已經(jīng)無法控制,鎮(zhèn)上叫來了吊機,將砂石填補在缺口處,這才控制住了險情。排除隱患后,劉劍波和隊員們才穿著濕漉漉的衣服回到市區(qū)吃飯。
2013年的清明節(jié),由于村民上墳期間用火不當。安地鎮(zhèn)雅干村發(fā)生山林大火,等村民發(fā)現(xiàn)時過火面積已達幾十畝。面對嚴峻的火情,全鎮(zhèn)干部和各應(yīng)急分隊傾巢出動,接到通知后的劉劍波也在第一時間趕到救火現(xiàn)場。面對熊熊燃燒的大火,僅靠水噴已經(jīng)不起效果。大家商量后,一致決定砍出一條隔離帶,阻止火勢繼續(xù)蔓延。可實際操作起來,遠沒有想象中容易。第一條隔離帶上的樹還沒砍完,火已經(jīng)燒了過來,他們只能退到第二條隔離帶處繼續(xù)砍樹,直到退到第三條隔離帶上,火情才得到了控制。劉劍波說,當時,地上揚起的灰和臉上的汗混在一起,輕輕一抹,所有人的臉都是黑的,但大家也顧不上這么多了。“砍樹砍得我渾身脫力,長這么大從來沒有那么累過”。
回顧劉劍波的公益之路,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多年來,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投入到社會公益服務(wù)中。除了自己身體力行,他還帶動家人、朋友一起參與,一起為社會作奉獻。
在劉劍波看來,志愿服務(wù)已經(jīng)成為了他的第二職業(yè),在有限的人生里幫助更多的人,為自己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這樣才是人生的真諦。他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對于我來說,幫助他人,就是最令我快樂的事。”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