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隨著戲中角色郭建光的一聲嘹亮的頗帶金華腔的號召,臺上其余20名小戰士齊刷刷地聚集到他的周圍。扮演郭建光的小演員滿臉嚴肅,兩眼炯炯有神,一手握拳叉腰,一手單掌舉天,就開了唱腔,唱詞鏗鏘有力,慷慨激昂,真好一副正氣凜然的抗戰英雄形象。隨后,孩子們各自散開,其中有四五名孩子,接二連三的做起了一連串的翻滾動作,嫻熟的技藝、柔韌的肢體,讓觀眾完全看不出來這只是一群業余的婺劇娃娃演員,引得現場喝彩聲此起彼伏。這是東市街小學師生演出的由他們自己改編的現代婺劇《十八棵青松》。
12月18日下午,由婺城區婺劇促進會、區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區教育局聯合主辦,婺城區文化館承辦的婺城區第四屆中小學婺劇演唱大賽在區文化中心隆重舉行,來自全區12所中小學、幼兒園代表隊的近300名學生為觀眾獻上了一臺精彩紛呈的婺劇盛宴,演唱《十八棵青松》的東市街小學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只是一群連平時說話都還有些稚氣的孩子,但是舞臺上他們著實賣力的表演以及頗具神韻的一招一式已令觀眾們看得津津有味,這也足以可見孩子們“臺下功”的深厚扎實。
從婺劇興趣班到“阿婺劇社”
婺城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至今已有五個年頭了。五年來,該活動在全區各中小學相繼得到推廣,一時婺劇文化在婺城各中小學校蔚然成風,這也極大地提升了廣大中小學生的藝術修養。東市街小學是金華市首批“婺劇進校園”試點學校,在確立為試點學校前,東市街小學已有多年向學生傳授婺劇文化的教學經驗。2003年,學校就創立了婺劇興趣班,而后借試點學校的契機,在興趣班的基礎上又創立了阿婺劇社,作為日常教學、訓練的基地。
為了區別于以往多以女生為主的傳統劇,同時也為了結合今年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的大背景,東市街小學選擇了這出現代劇《十八棵青松》參加此次比賽。
據了解,該戲改編自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考慮到孩子們沒有武功基礎,可能達不到樣板戲的要求,所以學校一開始就把這出戲定位為孩子們的婺劇類表演,而非樣板戲,從孩子們的角度進行重新編排,只保留了詞的部分,并且請了婺劇團的一級演奏員王光明老師為節目作曲和國家二級演員李俊楊老師進行動作的編排。待動作成熟后,由學校音樂老師負責進行唱腔的練習。據指導老師介紹,從今年暑假開始,孩子們就一直處在排練的狀態中,平時上課,就抽中午空閑時間進行練習,因為一些唱腔的訓練、基本功的練習都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打磨,訓練可說十分艱苦。然而付出終有回報,在此次比賽中,孩子們憑借出色的表演、扎實的基本功不負眾望地奪得了大賽的金獎。
一個“不爭氣”的話筒
此次比賽中,蒲公英幼兒園表演的《婺韻新苗》節目,可說是讓現場觀眾捧腹不已。18個只有四五歲的娃娃,一張張胖嘟嘟的臉上涂上濃濃的油彩,搖頭晃腦地唱著戲詞,邁著煞有介事的臺步,還時不時翹起肉嘟嘟的蘭花指。無論是稚氣未脫的唱腔還是一臉讓人忍俊不禁的表情,都徹底地把現場觀眾給萌翻了。據指導老師何雪婷介紹,本次的節目才僅僅訓練了兩個禮拜,這么短的時間,就能收到這樣好的演出效果,這得益于孩子們平常的婺劇文化積累。何老師說,幼兒園一直以來就比較注重孩子對于金華本土文化的興趣培養,融合了聲樂、舞蹈等多種形式的婺劇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較容易接受,同時也深受孩子喜愛。
表演中,一個扮演小花臉的小男生引人注意。在登臺表演時,他不小心把話筒摔掉了,結果演唱完全出不了聲音,但他卻沒有表現出絲毫的手忙腳亂,依然很淡定地繼續他的表演,邁臺步,劃手勢,舉手投足間仿佛剛才的小意外就沒有發生。表演結束后,他撿起地上的話筒,小跑著回到后臺。在后臺,他對著手里的話筒,沮喪地說:“你這個話筒,怎么這么不爭氣!”老師們都被他可愛的模樣逗樂了。這個小男孩叫徐一民,只有五歲。據他的指導老師說,徐一民之前是一個比較調皮的小男孩,但是自從他參加了此次節目的排練,接觸了婺劇之后,感覺他成長了不少,自信心提高了,與其他小朋友相處得也越來越融洽。在比賽之前,老師就告訴孩子們假如出現特殊情況不要緊張,要自如地演下去,顯然徐一民把這個記在了心里,才會有這次不俗的表現。
癡迷婺劇的外國小戲迷
本次比賽,獲得金獎的另一個節目是由金師附小選送的《賣水片段:裱花》,節目由18名小學生參演,包括3名六年級的女生主角和其他15名來自三、四年級的學生。據指導老師介紹,在上學期節目選定之初,并沒有三名主角的戲份,但是后來考慮到需要幾名控場能力較好的高年級學生,于是特意選出三名主角,并邀請了曾親自出演過該劇目的婺劇團劉菁老師對孩子們進行專業的指導。
舞臺上,三名小主角細膩的唱腔拿捏、到位的神態演繹、穩健的控場能力都獲得了觀眾和評委的陣陣掌聲。除此之外,更讓觀眾贊嘆的是,其余15名登臺演出的孩子,在這樣寒冷的天氣里,只穿了一件小小的背心,露著光溜溜的手臂,而臉上卻依然洋溢著燦爛的笑容。現場觀眾心疼孩子們的同時,也無不為他們堅強的毅力所折服。在這15名小朋友中,居然還有一名外國小姑娘。一個歡快的身影不時地穿梭在人群中,看她臉上的幸福笑容,仿佛已經深深地沉浸在表演中。老師介紹,這個小朋友來自烏克蘭,是金師附小三年級的學生,因為從小生活在金華,已經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從一年級開始接觸到婺劇之后,她就深深地迷上了這個金華地方戲種,之后不但一直在學校參加婺劇文化方面的學習,還讓她的媽媽給她在校外報名參加了專門的婺劇培訓。
此外,由其余學校演出的節目也都個個精彩奪目,難怪當主持人向金華市婺劇促進會會長楊守春詢問孩子們的表現是否令他滿意時,他不假思索地回答:“非常滿意!”
婺劇是個古老璀璨的金華地方戲種,它的傳承與發揚不僅要靠老一輩藝術家的牽頭引路,更需要下一輩學子的繼往開來。此次大賽上,孩子們的優秀表現,不僅為觀眾獻上了一臺美妙的視聽盛宴,同時也是婺劇文化后繼有人的有力證明。有了這些熱愛婺劇的小戲迷,古老的婺劇文化相信定能在廣袤的婺州大地上遍地生花,在漫長的歲月長河里流芳百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