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浙江金華東市街小學以婺劇藝術為載體,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從最初的嘗試,到一次次收獲;從個別學生的“小灶”到面向全體學生;從音樂課堂到各學科相互滲透;從淺嘗知味到大力發展“婺劇特色教育”,普及“婺劇文化”,開發婺劇輔助教材……
婺劇,這一在金華大地上活躍了四百多年的民間文化,在東小這塊土壤中漸漸扎根,抽枝長葉,像花兒一樣綻放。這所“巴掌大”的小學校,先后五次走進央視,前不久,東市街小學選送的節目《十八棵青松》,從全省22個節目中脫穎而出,代表金華婺城區參加了浙江省中小學婺劇進校園精品演出,和全省觀眾一起,共同追尋心中的婺劇夢……
婺劇引進課堂
在浙江金華的城市東郊,有一條古老的街道,名叫旌孝街,這是金華城內現存不多的古街道,在這里,你能找到金華老城的味道,安靜祥和。城市的日新月異,繁華也因之變遷。曾經興盛喧囂的旌孝街,如今已被冷落一旁,由當年金華通往周邊地區的必經主干道,變成了落寞的狹長老街。
東市街小學就坐落在這里,一目了然的兩幢教學樓,一個小小的操場……這就是東市街小學的全部。曾經,這是金華最繁榮的學校,時代的發展,城市的改造、變遷,這所學校在人們的記憶里漸漸遠去。
全校共有366名學生,差不多有三分之二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孩子,有一年,學校一個年級只有7個孩子。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普遍感情脆弱,加之家庭教育缺失,孩子們基本是“放養”,逃學、打架、不認真聽課……這些問題都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怎樣的載體讓孩子們充滿陽光、自信?時任東市街小學的校長莊正標想到了吸引孩子們的婺劇。他覺得,婺劇是金華地區的一朵藝術奇葩,歷經四百多年,仍然活躍在婺州大地上。讓孩子們接觸并學習婺劇,是一種文化的浸潤,能夠促進他們在審美能力、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發展。
一開始,學校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孩子們不愛學習,開設孩子們相對陌生的課程,會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但是,孩子們對婺劇表現出了難得的熱情,第一次聽音樂老師上婺劇課,他們就被這門好玩的課吸引了。孩子們表現出的濃厚興趣,讓莊正標心頭一熱,他下定決心,要把婺劇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
“開展婺劇教學的初衷很簡單,不是為了獲獎,而是通過婺劇,讓孩子們熱愛學習,學會學習。”莊正標說。
就這樣,東市街小學的婺劇興趣社團成立了。
2003年,學校率先自發地將婺劇引進課堂。小娃娃們從婺劇的基礎訓練、身段等基本功開始,慢慢學習一些易唱的經典婺劇選段。每天學校晨間的音樂也是悠揚的婺劇音樂,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感受婺劇的獨特魅力。
婺劇興趣社團成立了,經費問題也隨之而來,學校條件差,經費不足,沒錢買道具,有時候,為了參加一個婺劇比賽,校長和老師們常常一起親自動手制作道具;為了節省開支,音樂老師就自己聽音樂記譜,自己掏腰包來墊付經費……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東市街小學的婺劇教學愣是開展了起來。值得高興的是,當婺劇走進孩子們的內心,讓原本調皮搗蛋的孩子有了愛好,孩子們第一次了解到,原來金華還有這么好聽的地方戲曲。
孩子們的“婺劇夢”
2010年,婺城區迎新文藝匯演暨“激情婺城”文化藝術節隆重舉辦,幾年的婺劇教學,讓東市街小學的老師和孩子們都覺得,這是一個機會。
莊正標當時想,只要參賽,多少能拿個名次,于是,借著敢闖敢試的膽子,從報名、定節目到排練,短短三周時間,就參加演出。
出于一種嘗試,東市街小學想在唱腔、服飾方面都能有所創新,于是,莊正標和音樂老師一起自編了少兒版《穆桂英掛帥》。
不出所料,當孩子們從碟片里看到穆桂英穿著大紅的大靠(是男女將軍專用,繡有甲胄紋樣,背上扎四面旗子),非常威武時,眼睛都亮了。
演出當天,孩子們的精彩演出,搏得在場觀眾一片喝彩,聽到如雷的掌聲,莊正標和老師們激動地說:“孩子們演得很好,我們都很感動。說真的,那個帽子戴起來很不舒服,頭會有些痛,但孩子們還是有板有眼認真地演出。看到孩子們在臺上演,我們的心嘭嘭嘭地跳得很快。
“花香自有蜜蜂來”。此后,東市街小學的婺劇教學經各級媒體紛紛報道, 2011年,2012年,東市街小學的婺劇小演員兩次走進中央電視臺《快樂戲園》欄目。孩子們精彩的表演,得到了著名主持人董浩、趙寶樂和中國戲劇家協會研究室主任崔偉的嘖嘖稱贊。
看到婺劇帶給孩子們的促進作用如此立竿見影,東市街小學又開啟了婺劇特色教學的一系列探索。2013年,東市街小學新任校長賈秀軍到任。從婺劇社團小范圍的教學發展為讓每一位孩子零距離接觸婺劇,成了她思考的問題。
“婺劇進校園”十多年,東市街小學取得了很多成績,也讓婺劇特色教育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但是“排幾個節目,得幾個名次”并不是學校引進婺劇教育的目的。
也因此,東市街小學校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探索,申報了省級課題《基于婺劇載體的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與研究》,并成功立項。
在實踐教學中,學校根據婺劇的“手眼身法步”特點,創編了一套婺劇操,讓每一個孩子進行學習,既鍛煉了身體,又學習了婺劇的基本表演技法,還改善了孩子們的精神狀態,提高了表現能力。
與此同時,學校還建構了婺劇閱讀讀本體系。在社會各界的幫助下,東市街小學編著的《婺劇小故事讀本》正式出版,低年級孩子讀婺劇小故事,在有趣的情節中受到道德的教育;中年級孩子讀婺劇小百科,了解與婺劇相關的知識;高年級則從婺劇小韻文中得到文學方面的提升,品味婺劇的音韻美。
婺劇與各個學科的整合,學校又開展了婺劇節活動。以婺劇為載體,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體系建構,深入挖掘了婺劇的精髓,使婺劇教育的容量大大增加。東市街小學的孩子們樂了。東市街小學的婺劇特色教育也走上了系統、正規的道路。也因此,東市街小學成為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
鐵桿戲迷教婺劇
梅映是一名鐵桿戲迷,父親和母親都熱愛婺劇。退休前,她的父母都從事婺劇有關的工作。從小,梅映就喜歡跟著父親、母親整天搗鼓各種樂器。二胡、嗩吶、笛子……全家聚在一起,吹拉彈唱,樣樣拿得出手,宛若一個小型樂隊。
大學畢業后,梅映到了東市街小學任專職音樂老師。2002年,在一次金華市教師才藝展示中成就了她的“婺劇夢”,她表演的婺劇《轅門斬子》——《我祖上
本也是簪纓之家》片段獲得了金華市二等獎,由此,她與婺劇結下了“情緣”。
2003年9月,出于讓學生們接觸地方戲的嘗試,她首次把婺劇引進課堂,成為婺劇進校園的先行者,開始了一系列的婺劇教學活動,在她的倡議下,東市街小學一個擁有30多名學生的婺劇興趣班成立了。興趣班在每周三的“體育藝術2+1”中進行,每次保證一個小時的課時。
梅映先是讓學生們欣賞一些婺劇片段,傳授一些婺劇基本知識,運用自己摸索的“口傳心授結合視唱法”讓學生漸漸了解婺劇,在此基礎上,篩選出好苗子進入興趣班,進行全面的教學與練習。
另外,用鋼琴伴奏練習也是梅映琢磨出的辦法,她說:“用鋼琴伴奏,孩子們唱音特別準。特別是碰上高音,我都用鋼琴伴奏。”其實用鋼琴伴奏也是沒辦法的辦法,在婺劇團有強大的后臺伴奏,可是一個小學的婺劇興趣班要做到這些有些難。況且學生在練唱的時候跟著伴奏帶只能唱一遍,還沒聽清楚怎么唱,伴奏帶就已經結束了。梅映用鋼琴伴奏,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教授。“教唱的時候,我是三個字三個字教,甚至一個字一個字教,因為戲曲的特點是拖音很長,雖然是三個字,要學會也很不容易。”
讓梅映特別感動的是,對于教授婺劇,學校領導和老師們紛紛伸出援手表示支持,連附近的婺劇團聽說東市街小學的孩子學婺劇后,也伸出援助之手。與婺劇團溝通后,興趣班的學生能“面對面”與“浙婺”的演員見面,到排練現場觀摩他們的排練過程。雖然辛苦、勞累,但孩子們看到那些英姿颯爽的各種婺劇扮相后,一個個眼睛都發光了,也更加向往學習婺劇。2003年9月,在婺城區文藝會演上,該校學生表演的婺劇折子戲《拾玉鐲》得了二等獎。
學婺劇不僅要學唱腔,還要練身段。梅映依據孩子們不同的年齡段,將婺劇學習分成不同的內容,低年級(1~3年級)以身段表演為主,而高年級(4~6年級)就可以唱念做打均有嘗試。十年如一日,婺劇興趣班辦得有模有樣。2008年,該校選送的《三請梨花》榮獲浙江省首屆雛鷹杯戲曲大賽二等獎,這也是從全省146個節目中選出的唯一一個入圍36強的婺劇節目。
婺劇“小戲迷”的成長
學唱婺劇,被認為是提升孩子婺劇興趣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教學中最困難的環節。
梅映調走后,東市街小學婺劇教學的重擔就落在了音樂老師傅毅君身上。每次在課上,她一直拿著兩根小木棍。木棍的敲擊,自始至終伴隨著整個唱段。唱段的速度、節奏和重音,都融在了木棍干脆的敲擊聲中。
有時候,傅毅君一邊聽磁帶,一邊摸索,找出獨特的婺劇教學方法,面對一個從沒上過婺劇課的班級,孩子們最初唱婺劇的感覺和唱歌沒什么區別。“大家和我一起做,精———氣———神!”傅毅君拉開架勢,調動學生的精神。
而非科班出身的她,學婺劇也經歷了一個同樣的過程。拜師學藝這是傅毅君的第一步。她先后跟隨浙江省昆劇院昆曲表演藝術家李明華老師和浙江婺劇團周躍英老師學習婺劇。
每周,學校都請浙江婺劇團朱云香和周躍英等知名老師來這里給孩子做專業訓練。孩子們學,傅毅君也在一旁認真地學,漸漸地找到了門道:“咬字清楚,控制氣息,拿出勁,唱出味,就能學好婺劇。”
東市街小學的小演員曹嘉儀從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婺劇,她所飾演的《一對紫燕雙雙飛》中的金枝,把公主的那點小嬌氣、小傲氣表現得淋漓盡致。婺劇名家周躍英直夸小姑娘表現好:一板一眼都很到位了。
五年級開始學習嗩吶的蔣愷,經過學校的兩年培養,今年6月考入了婺州藝校,學習婺劇音樂伴奏。
詹雋軒的父母是外來務工人員,一家三口雖不富裕但很幸福,工作之余,最大的愛好就是看婺劇。從小受父母的熏陶,詹雋軒也喜歡哼哼婺劇,并模仿得很逼真。進入東市街小學后,報名參加了“阿婺”劇社。通過學習,先后排了多場節目,其中飾演縣官的《過河》獲金華市婺劇演唱比賽一等獎,并先后走進中央電視臺11戲曲頻道和《芝麻開門》欄目。多次受邀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和表演,博得了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年復一年的訓練,學校發現,孩子們的狀態有了明顯的改變,以前,孩子們不愿與外界交往,通過婺劇教學,讓孩子們變得激情、勇敢。
四年多的時光,詹雋軒也從開始的淘氣包變成了富有責任感的少年,從對婺劇的懵懂到學校最有經驗的婺劇小演員,從第一次比賽的青澀到多次參加婺劇類的比賽并獲獎等,他正快速地快樂成長……
機會總是留給長期努力的人,并給他們帶來希望。東市街小學的婺劇特色教學,給這所默默無聞的小學校帶來了知名度,給學生帶來了不一樣的學習激情,還引起了業內各界的關注。
2014年1月,浙江省電視臺少兒頻道《小智情報站》欄目走進東市街小學,錄制特色專題節目;2014年11月,來自浙江省內各地的婺劇方面專家及部分學校老師走進東市街小學,就婺劇特色教育進行調研學習。同年,東市街小學又在年度金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傳承考評工作中,榮獲一等獎。2015年3月,東市街小學被授予“浙江省婺劇進校園示范單位”。
婺劇之花綻放
十多年的實踐、探索,東市街小學成為了金華市婺劇教學的特色學校。在浙江,一提起婺劇,人們就會想到這所名副其實的“小”學校。在“巴掌大”的學校里,做出了這樣一番成績,成為婺劇名校,凝聚了全校師生的共同心血。
賈秀軍這個婺劇校長也隨之忙碌起來:忙著自學婺劇聲段;忙著帶隊參加比賽;忙著“寓教于婺劇”,讓孩子們學會團隊精神、堅強品質、找回自信和積極性……在這些似乎與成績無關的忙碌中,東市街小學找回了堅韌不拔、頑強不息的精氣神。
開展婺劇進校園后,通過婺劇欣賞,孩子們耳濡目染,經典劇目故事中的禮、孝、忠等優良傳統,以及做人道理,深深融入到了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婺劇傳統文化教學,不僅加強了學生的本土意識,還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許多外地的學生,通過對婺劇的接觸,深深愛上金華這座城市。
婺劇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校的課堂。“雙手捂住腹部一側,身子微微往前傾……”在雛英爭章課上,東市街小學思想品德老師向學生展示了各種角色的行禮方式。“中國戲劇中每種角色都遵從特定禮儀,不能亂了套……”聽著老師娓娓道來,學生們早已躍躍欲試,在這過程中,學生們不僅認識了各種角色,更全面了解了中華禮儀。學校通過教研活動等形式,初步形成了每門課程與婺劇藝術整合的教學模式。
如今,在音樂課、美術課的課堂上,都能看到婺劇的身影。“我們將婺劇這一元素滲透到了音樂、美術、語文等各門學科里。例如,語文課上有婺劇念白賞析,美術課教授臉譜藝術……”賈秀軍說,“我們希望婺劇能通過多元化的方式進課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不是只會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地哼唱婺劇選段。”
這兩年,東市街小學的婺劇教學也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學校的婺劇教學也創造了輝煌。
2014年10月,東市街小學排演的婺劇折子戲《迎皇妃》受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快樂戲園》欄目組的外景拍攝,這是東市街小學與央視的第三次結緣,也是與《快樂戲園》欄目組的第二次合作。
同時,該校選送的《見多少王孫公子把駿馬乘》、《迎皇妃》分別獲得金華市第三屆中小學婺劇展演教師組和學生組一等獎。
今年6月,東市街小學的婺劇節目《迎皇妃》在中國婺劇院小劇場和觀眾見面,孩子們有模有樣的表演,贏得了全省各地市關工委負責人的陣陣掌聲。
今年10月,由浙江省文化廳藝術委員會、浙江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浙江省婺劇促進會主辦的全省《婺劇進校園》精品匯報演出活動上,東市街小學選送的《十八棵青松》從全省22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博得在場觀眾如雷般的掌聲。中央電視臺全程錄播,這也是東市街小學的孩子們第五次上中央電視臺。
《十八棵青松》從節目選材到編曲,從一招一式的模仿到最后的像模像樣,整個節目的編排共歷時近四個月。這段時間對于孩子們來說,收獲甚多,尤其是家長們無私的支持給予學校和孩子們強大的力量,直到正式演出的這一刻,所有為之付出的人都感到莫名的感動。
東市街小學的婺劇夢,仍在延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