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在市區南二環(洞溪段)路上看見,幾名公路養護工一手拿著電焊、一手拿著護眼罩正圍著一個窨井“搗鼓”些什么東西。“我們正在給窨井做加固措施,以前的窨井蓋經汽車長期碾壓出現破損,我們新改造的窨井蓋換上去后不那么容易壞了。”白龍橋公路管理站養護工周卸亮一本正經說道。
眾所周知,因窨井蓋被盜、破損、缺失等造成的“馬路陷阱”,不僅影響城市美觀,更是給過往行人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近期,婺城區公路管理段養護部門在巡查中發現,二環北路(竹馬段)西側雨水井蓋破損、二環南路(洞溪段)南側三個雨水井蓋缺失,過往行人有掉落受傷的危險。“白天還好,能夠避讓,晚上那么黑,萬一掉到井里就危險了。”附近的居民對此憂心忡忡。
針對過去使用的窨井蓋容易受損、被盜的問題,婺城區公路段養護工用角鐵、螺紋鋼、鋼板等鋼材焊接制作的井蓋,再與地面固定螺絲焊接。自制的這個井蓋,不僅比以前的井蓋牢固,解決了容易被盜的問題,而且經濟成本低廉。從去年制作的一批井蓋使用效果來看,至今為止,完好率較高。
婺城區公路部門養護工搞“發明”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2014年8月,湯溪公路養護站的養護工用網購和廢舊市場的材料自制了一款簡易實用的路面“修補王機”;2014年10月,白龍橋公路養護站的養護工發明了一臺“綠化修剪機”,司機只要開著車,分分鐘就能將公路綠化帶修得整齊劃一。今年4月,白龍橋公路養護站發明了一臺“護欄清洗機”,只要沿著道路護欄邊上駛過,護欄頓時就能煥然一新。這些機械創新不僅降低了養護工人作業時的安全隱患,同時還解決了人工作業費時、費力的問題,進一步提升了婺城區干線公路養護的“市政化”水平。“自制井蓋看似簡單,但著實為群眾安全出行消除了隱患,小創新里能看出婺城交通人的大智慧。”不少群眾表示。
“一提起發明,大家都覺得是愛迪生這樣的發明家做的事,可是我們工作在基層,更知道基層需要什么樣的東西,有時候動動腦筋、搞搞創新,就能解決很多難題。”白龍橋養護站站長黎國軍笑著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