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婺城區婺劇促進會邀請了婺劇研究、金華地方史學研究、劇本創作研究等多領域專家團,就婺劇《白沙老爺》劇本改編召開專題討論會。金華市文聯副主席、市婺劇促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王亦平,婺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婺劇促進會會長許光明參加了研討會。
“白沙老爺”傳說在民間廣為傳頌,沙畈鄉、瑯琊鎮、白龍橋鎮等地都建有“白沙老爺”古廟。婺劇《白沙老爺》人物原型為西漢末年一名叫盧文臺的歸隱將士,史載:“盧文臺,字高明,幽州范陽(今河北定興縣)人,漢成帝末,為步兵尉,后授驃騎將軍。王莽篡漢,盧謝病,免歸順;建武三年(公元27年)率部36人從宜陽退隱到輔倉亭久(今婺城區沙畈鄉亭久村),墾田盧畈,首筑白沙溪堰,引水灌田,其后數百年,經百姓共力,筑起三十六堰,沿岸百二十余村受益。鄉民懷其惠,立廟以祭,尊為“白沙老爺”。
民間傳說中的“白沙老爺”擁有神明般的智慧與力量,土地般的善良與悲憫,除卻率領三十六名部將修筑三十六堰,長山鄉的十八泉,瑯琊鎮瑯峰山峭壁上的五指印,崖對面的無頭石人山……都與之有關。千年傳說承載著善人善果的世界觀,舍己為人、造福一方的人生觀以及東方民族的歸隱情懷,支撐起百十代人的堅定信仰,成為當地百姓寶貴的精神財富。目前,“白沙老爺”傳說已被列入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大類代表性項目名錄。
婺劇《白沙老爺》劇本由洪增貴創作。研討會上,專家團認為,《白沙老爺》劇本改編應充分考慮婺劇這一金華傳統地方戲的特點,故事安排應適當緊湊、簡潔、明朗,緊緊圍繞“白沙老爺”修筑白沙溪三十六堰這一造福百姓的百世功勛為故事主線,符合歷史背景,突出刻畫人物個性,通過安排自然與人為因素雙向阻力,巧妙設計戲劇沖突,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進而彰顯“白沙老爺”高尚的道德品質。婺城區婺劇促進會有關負責人提出,婺劇《白沙老爺》的創作目標是,讓該劇成為繼《千秋令》之后又一部本土婺劇優秀作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