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金華廣福醫院婦科的醫生在微信上發了條狀態,說最近碰到好多中晚期的宮頸癌患者,最高年齡達94周歲。發這條微信的是金華市廣福醫的院婦科醫生,她說,這并不是危言聳聽,比如94歲的這位患者老奶奶,來就診時,家里人還以為她是來“大姨媽”了,一查已經是宮頸癌中晚期。對于宮頸癌的認識,大多數人還是一知半解。宮頸癌有哪些癥狀?又該如何預防呢?近日,記者專門到廣福醫院腫瘤婦科采訪了腫瘤婦科主任楊英。
94歲奶奶下半身突然出血 一查原來是宮頸癌
孫奶奶(化名)是浦江人,今年94歲。今年5月的一天,她上廁所時,突然發現內褲上有血,而且下半身還在流。孫奶奶嚇壞了,自己絕經快40年了,難道又來“大姨媽”了?她不好意思跟家里人說,默默墊上了紙巾。幾天后,保姆發現了情況,告訴了孫奶奶的女兒。女兒的第一直覺,是老媽返老還童了,還立馬跑去買來衛生巾。不過孫奶奶的“大姨媽”量也太大了,一天起碼用掉五六片衛生巾,一個星期過去了,還在流血。家里人越想越不對勁,把她帶到了當地醫院。醫生給她做了止血和抗感染治療,幾天后,出血量少了很多,就出院了。
沒想到,一個月后,孫奶奶又出血了,這一次量更大,她只能用上了紙尿褲。家人一看情況不對就把她送到了金華廣福醫院。接診的是婦科主任醫師沈華,一番檢查后,醫生推測,孫奶奶是宮頸癌的典型表現。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她的宮頸癌已經到了晚期,局部腫塊直徑有七八厘米。
早晚期癌癥的不同癥狀
楊英介紹說,宮頸癌是威脅女性健康的第二大常見惡性腫瘤,持續HPV病毒感染是導致宮頸癌的主要原因。這病一般多發于40~60歲左右的女性,94歲的孫奶奶是他們醫院接診年齡最大的一個。說起來,宮頸癌很容易被忽視,因為50歲左右剛好絕經,這時候下面出血了,很多人會誤以為是“大姨媽”又來了。
那么宮頸癌會有哪些癥狀呢?楊英介紹說,宮頸癌主要癥狀表現為陰道排液增多、異常陰道流血。她解釋說,年輕患者常表現為接觸性出血,發生在性生活,婦科檢查及便后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一般根據病灶大小,侵及間質內血管的情況而定,早期出血量少,晚期病灶較大表現為大量出血,一旦侵蝕較大血管可能引起致命性大出血,年輕患者也可表現為經期延長,周期縮短,經量增多等。老年患者會出現絕經后不規則陰道流血。“在我們接診過程中,常常會有患者說陰道排液增多,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樣或米湯樣,有腥臭味。這也是宮頸癌的癥狀。”
“異常陰道流血、陰道排液增多這些只是早期的一些癥狀,到了癌癥晚期,根據病灶侵犯范圍不同會出現繼發性癥狀,病灶波及盆腔結締組織,骨盆壁,壓迫輸尿管或直腸,坐骨神經時,常訴尿頻,尿急,肛門墜脹,大便秘結,里急后重,下肢腫痛等,嚴重時導致輸尿管梗阻,腎盂積水,最后引起尿毒癥,到了疾病末期,患者可出現消瘦,貧血,發熱及全身衰竭。”楊英說。
專家建議: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楊英告訴記者:“宮頸癌雖然危險,但是如果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它也是可以治愈的。”據了解,從HPV感染發展到癌變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如果好好把握住這段時間,現代醫學手段是完全可以把癌變檢查出來,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保證女性重新過上健康生活的。根據研究顯示,宮頸癌最開始的一期狀態,治愈率可以達到80%~90%,二期時是60%~70%,進入三期還能有40%~50%,但發展到四期只有10%了,所以,定期檢查,及時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多年的工作經驗,楊英發現,很多女性對于宮頸癌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她說:“很多女性總覺得‘我吃得多,睡得香,能有什么大毛病。’其實不然,宮頸癌在早期幾乎沒有身體上不適的感覺,但到有明顯的不規則陰道出血的情況出現時一般已到宮頸癌的二期了,危險性增大了很多。甚至有些女性認為,自己陰道在流血不適宜進行婦科檢查延遲就診而可能錯過了最佳診療時機。”因此,楊英建議說:“女性朋友需要每年做一次婦科體檢,盡早發現癌變的產生,為治療爭取時間。有性生活的婦女,每年應到婦產科醫療院所,做宮頸癌篩查,及早發現癌前期病變,及早治療。”
研究表明,宮頸癌多發于35歲以后的婦女,高峰期則為45~59歲,但近幾年,它的發病年齡已經大大提前,很多得病的女孩只有二十幾歲。“最近幾年,宮頸癌發病人群有年輕化的趨勢,接診過程中,我們甚至碰到過19歲的患者。”楊英說。研究發現,性生活紊亂、性生活過早、多產、吸煙、營養不良等也會增加子宮頸癌發病的風險。“作為女孩子應該做到潔身自好,同時還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可以降低癌癥的發病率。”楊英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