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鄉(xiāng)珊瑚村,這個以海中瑰寶——珊瑚命名的村莊,坐落于海拔800多米的深山之中,是婺城區(qū)海拔最高的村莊之一。這里四面環(huán)山,依山傍水,地勢平坦開闊。村內古民居較多,黑瓦白墻馬頭墻,呈現(xiàn)出古樸的徽派建筑風格。紅豆杉、黃山松、香楓樹,古杉樹等古樹名木參天,遍及全村。村莊風景優(yōu)美,空氣清新,是納涼避暑觀看雪景的絕佳之地。
珊瑚村是個只有40多戶、150多人的小山村,絕大多數(shù)村民都姓廖,據(jù)說他們的祖先是清朝雍正年間從福建上杭古田(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所在地)遷移至此的。廖氏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迄今已歷十七代。
珊瑚,本是一種名貴的海中瑰寶,其名字怎么會出現(xiàn)在遠離大海的一座深山里,并成為一座村莊的名字呢?廖姓來自福建,是不是廖氏先祖為了懷念故土,所以才用“珊瑚“來命名新的居所,以示不忘祖宗呢?又難道是滄海桑田,在很久之前這里是深深的海底,有珊瑚、貝殼之類海中的東西曾經(jīng)出土過?
日前,帶著種種懸念和疑問,記者前往珊瑚村,探訪了這座藏在桃源深處的美麗鄉(xiāng)村。
1 村子因村形似湖泊而得名
所有的猜想,都在翻開《珊瑚廖氏宗譜》那一刻得到了答案。據(jù)《珊瑚廖氏宗譜》記載,廖氏先祖廖文仕,自清康熙年間從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來浙江寄居江山縣,后到湯邑岱上入贅,于雍正十年(1732年)轉遷三湖定居。因村地處群山環(huán)抱的小盆地內,形似一個湖泊,有山有水,故稱為“山湖”,后諧稱“三湖”,而后又衍化為“珊瑚”。
關于珊瑚村的前世,村支書廖旭榮講了一個故事。祖先廖文仕于清康熙甲戌年出生于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古田鎮(zhèn)溪背村。雍正元年(1723年),當時文仕公正當年少,家中弟兄眾多,欲圖異地發(fā)展。有宗親海遷期間去浙江江山、蘭溪謀生,業(yè)績甚佳,置有房屋田地并定居浙江,成為族內楷模,故文仕欲到浙江立業(yè)。南行至浙地湯邑(湯溪)山區(qū)謀求立業(yè)。幾經(jīng)周折,在塔石鄉(xiāng)岱上倉門里一財主家打長工并入贅,然好景不長,財主以眾凌寡,極盡欺侮之能事。雍正四年(1727年),一日財主六十大壽,大擺筵席,獨對文仕公以奴相待,文仕公心存委屈,隱忍不言,知夫莫如妻,聰慧的妻子看在眼里。問:“氣否?”文仕公嘆道:“氣,然又能奈何?倘若你能與吾同心便能一解其憂!”妻子已解其義,對丈夫說:“我與你生死相依,一切聽隨與你。”文仕公終于說出了自己在心底蘊藏許久的計劃:“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五更時分,夫妻倆跪地對天發(fā)誓:離此地,力爭以一席之地解寄人籬下之痛楚,挑行李的籮線折斷之處便是安身之所。于是夫妻倆不畏艱險,挑著行李去開辟幸福生活新天地。一日,行至一處山間美地,這時,籮線突然斷開。憶起昔日的誓言,已然應驗。夫妻倆遂放下行李決定在此安家。環(huán)顧四周,三個湖型山坳環(huán)繞著中間的小盆地。這里天碧藍,云潔白,林木森森,滿目蒼翠。幾股清泉從山谷間蜿蜒流淌,水聲潺潺。更重要的是,這里地勢開闊平坦,有利于開墾勞作,此乃天隨人愿也,夫妻倆欣喜萬分。于是,廖氏先祖就在這里安營扎寨、繁衍生息,并以三個湖型山坳的形狀寓意取名為三湖村。
在村中,對珊瑚村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村中原先有三口湖,所以村名又叫三湖。或許是后來村中又出了一名文化人,認為山湖或三湖的村名太實,遂將村名雅化為珊瑚。至于是何人,為何偏偏選中“珊瑚”二字,就史無記載了。
2 藏在桃源深處的美麗瑰寶
珊瑚村粉墻黛瓦,炊煙裊裊,雞犬之聲相聞,原生態(tài)的生活氣息,讓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村前和村后的黃山松、香楓樹等名木古樹繁多,大樹參天,是塔石乃至金華最美的山村之一。
到珊瑚村,必定要經(jīng)過村前的一片古松林。和常見的松樹不一樣,這里的松樹針葉短粗稠密,葉色濃綠,它的枝干堅勁挺秀,和黃山迎客松有幾分相似,當?shù)厝司头Q之為黃山松。還未到村口,就能遠遠看見這些高大挺拔的古松,它們傲然挺立的“身形”,像是張開雙臂,歡迎遠道而來的客人。這也成了村里一道獨特的景觀。
穿過古松林,眼前豁然開朗。只見梯田層層疊疊地鋪排在山坡上,田里種了玉米、番薯等作物。梯田之上,是一幢幢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民居。這些年代久遠、歷經(jīng)風雨的泥胚房,白墻黛瓦,有的還有馬頭墻。每幢民居都顯得小巧秀麗,簡潔不失典雅,整體建筑風貌和諧統(tǒng)一,滲透著濃濃的徽派建筑風格,至今保存完好。
來到村后山,又是另一番景象。發(fā)源于山頂?shù)那迦魈剩诖藚R聚成一股清流。掬一捧清澈見底的溪水,輕泯一口,頓覺入口回甘;輕撫臉龐,頓時暑氣全消。走在用鵝卵石鋪就的小道上,眼前古樹蔥蘢蒼翠、挺拔林立,盛夏的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照射進來,形成了斑駁陸離的光影,煞是好看。耳畔溪流淙淙、鳴蟬啾啾,是個難得的清幽之地。
村口的古樹群以黃山松居多,村后的古樹以香楓見長。細數(shù)了一下,超過百年樹齡的就有十多株,其中還有紅豆杉、木荷等古樹。經(jīng)過改造,這里成了一處供村民乘涼休憩的公園,如果這時候有機會來珊瑚村游玩,那便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珊瑚村共有古樹名木一百多株。如此多的古樹名木能保存至今,與良好的村風民風不無關系。一直以來,村民有著保護古樹、愛護生態(tài)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大煉鋼鐵”的年代,老支書廖啟生在全鄉(xiāng)每個村都在大砍樹木煉鋼的時候,以他的威望,拼死保護了村中的古樹名木。廖啟生保護古樹的故事至今在村中傳為美談。
3 獨特方言引來語言學家的關注
雖然從福建古田遷徙到珊瑚村已經(jīng)過去了300多年,但村民們至今仍保留著閩西的語言和風俗。
在珊瑚村,村民能講多種方言,出外時會講湯溪話、普通話,而在村里,通用閩西客家話。古老的方言引起了一直從事方言研究的中國語言大學副校長曹志耘的高度關注。他為此在該村待了幾個月,專門調查研究珊瑚村方言。
曹志耘主要做“漢語方言的調查”工作。工作方式有些特別,就是挑一個方言保持得完好純正的偏僻角落,找一個“發(fā)音人”說話,用國際音標加以記錄。在金華,他就挑選了普通話尚未普及的小山村——珊瑚作為方言調查點。曹志耘吃住在珊瑚村,考察這里的客家話。他在“珊瑚的月亮”一文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他帶著幾位研究生在珊瑚村調查方言,找了一位村里的老大爺作發(fā)音人。由于調查就在一個農(nóng)家小院里進行,所以每次都有很多村民在一旁看熱鬧,其中有一位啞巴對此特別激動,每次休息的時候,他總是手舞足蹈,給這些來自大都市的專家學者“說”村子里的事情。有一次趁那位作為發(fā)音人的老大爺不在的時候,那位啞巴指著老大爺?shù)囊巫硬煌5剡叀罢f”邊擺手。一開始大家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好在有一位研究生懂一點啞語,聽了半天才明白啞巴的意思——原來他要說的是“他的珊瑚方言發(fā)音不如我的準”。
4 讓綠水青山轉化為更多的金山銀山
近年來,村民們弘揚祖先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先后完成了通村公路硬化工程、村莊整治、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民生實事,農(nóng)村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珊瑚村擁有茶園百余畝,耕地120多畝,出產(chǎn)的珊瑚云霧茶品質好,在市區(qū)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以前村民都種水稻,如今轉而種植苗木和番薯等經(jīng)濟效益好的作物。到了每年的11月份,家家戶戶都要烘焙制作番薯干,清香甘甜的番薯干,引得上海等地客商上門收購,不僅能賣出每公斤30多元的高價,還供不應求。廖旭榮說,靠番薯干,有的村民僅僅兩個月就能賣出七八萬元,七十多歲的老人,都能賣掉七八千元的番薯干。番薯干加工產(chǎn)業(yè)已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如今,藏在深閨的珊瑚村也逐漸被外人熟知,在夏秋季節(jié),每到周末,都有“驢友”成群結隊來到該村看民居賞風景,在村后山的古樹林里搭設帳篷,呼吸“森林氧吧”的清新空氣,享受市區(qū)難得的愜意清涼。
廖旭榮說,綠水青山是珊瑚村最大的優(yōu)勢,也是最好的資源,當前鄉(xiāng)村旅游方興未艾,村里準備對村內的老屋進行修繕,設立高山茶展示廳,讓游客體驗采茶、制茶、品茶的樂趣,還要在木荷崗建設攝影觀光基地,興建游步道,為下一步發(fā)展民宿做好準備,讓綠水青山轉化成更多的金山銀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