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在婺城區安地、雅畈、羅店等鄉鎮,活躍著一群統一著裝的青年志愿者,他們走村入戶,開展了農村文化大禮堂資料整理搜集、“春泥計劃”教學、垃圾分類實踐等活動,為婺城的文化建設獻計出力。
自7月6日,婺城區大學生志愿者“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正式啟動以來,浙師大人文婺城實踐隊的青年志愿者協助婺城各村村委會開展農村文化大禮堂“六廊”資料搜集整理工作。宣傳村莊的歷史沿革、文化遺存,長壽老人、金婚夫婦、各類“能人”、“最美人物”,實踐隊員們走訪村民、翻閱族譜、查閱村志,完善“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文化廊”、“特色廊”等“六廊”。
在開展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同時,志愿者們沒到一處,都為當地老百姓送上一臺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
“春泥計劃”是暑期實踐的重中之重,人文婺城實踐隊以傳統鄉土文化教育為切入點,以農村課堂為載體,發揮師范院校的優勢,不斷豐富“春泥計劃”計劃內涵,陪伴小朋友們過一段擁有無限“童夢”的“年華”。
在安地鎮寺口村,實踐隊員以盧溝橋事變為契機,策劃“拼接盧溝橋”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印有盧溝橋圖案的兩米長泡沫板被分成矩形、三角形等不規則圖案,其中還有五顆由五個三角形和一個五邊形組成的五角星。小朋友在“小老師”的帶領下將不同形狀的泡沫板拼接成雄偉肅穆的大橋,讓孩子在活動中銘記七·七恥,擁有一顆“紅心”。
在雅畈鎮芳田村,實踐隊員將準備寫有垃圾名稱小卡紙與小型垃圾桶,請10位小朋友抽取小卡片。小朋友判斷抽到的垃圾是否可以回收,將紙張投入相應的垃圾桶里,并讓其余的小朋友們進行評判分類正確與否。寓教于樂,讓小朋友在游戲中記住“垃圾分類,少年先行”。
據了解,本次“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浙師大人文學院婺城實踐隊招收“春泥計劃”小學生60余名,協助5個村開展文化大禮堂資料搜集整理工作,在3個村舉行“垃圾分類”宣講活動,取得了積極成效,獲得了當地百姓的好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