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浙師大人文婺城實踐隊在婺城羅店、安地等地開展了一系列有關垃圾分類的活動。此次活動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結合春泥計劃,充分響應了金華市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打頭陣的便是以手工折紙、垃圾分類比賽為主要內容的“紙折垃圾桶,分類大比拼”活動。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要折的是我們垃圾分類里很重要的一種東西大家知道是什么嗎?”“垃圾桶-------”活動甫一開始,隊員們便導出了垃圾分類的概念,明確了該活動的最終目標。與分類垃圾桶顏色一致的紙在隊員手中翻飛,不一會兒就從一張平平整整的紙變成了四四方方的垃圾桶。孩子們睜大了眼看著一個紙質垃圾桶的誕生,迫不及待開始了自己的垃圾桶的制作。
“藍色的垃圾桶是裝可回收垃圾的,綠色的是裝廚余垃圾的,灰色的是裝其他垃圾的,紅色的是裝有害垃圾的…..”在制作垃圾桶的過程中,隊員們向小朋友們普及了一些垃圾分類的知識。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制作完成之后,孩子們互相辨認著各自的垃圾桶種類,對垃圾分類初步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了解。
在垃圾桶制作完成之后,實踐隊員們還舉行了一場垃圾分類比賽。小朋友們被分成幾組,把不同類型的垃圾扔進不同的垃圾桶中。“果殼是扔到綠色的垃圾桶里的,不是藍色的。”“骨頭是扔到哪個垃圾桶里的?”在比賽的形式下,孩子們的熱情被充分激發了出來,他們努力地記憶著垃圾分類的方法,有的甚至編出了歌謠“小綠進廚房,藍哥要回家。灰灰愛吃灰,紅大很危險。”
除了分組賽,隊員們還組織大家進行了個人賽。每當隊員問出一個問題時,孩子們總是爭相舉手回答。在問答中,孩子們掌握了垃圾分類的原因與方法,了解了垃圾分類的意義。
“我要把我做的垃圾桶帶回家給我媽媽看,告訴她我今天編的歌謠。”有的孩子這么說道。垃圾分類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孩子的垃圾分類教育是這項工作長期發展的基礎。同時孩子的言行也能感染大人的行為,真正做到小手拉大手,成為垃圾分類的先行者。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