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省的“最美家庭”評選展開,共分為夫妻和睦、尊老愛幼、科學教子、勤儉持家、鄰里互助等五類。從6月10日投票至今,鄰里互助那一欄里,婺城區城中街道明月樓社區的朱志云一家的票數已經排在了前五位。近日,記者采訪了朱志云,看看這三世同堂的11口之家是如何成為“最美家庭”的。
經濟貧窮但精神富有
朱志云今年61歲,丈夫王春基雖說只比她大一歲,但在采訪的過程中,記者還是能感受到朱志云年輕的心態離不開丈夫對她的呵護。說起當初自己跟丈夫的戀愛經歷,朱志云顯得有些不好意思。
跟大多數因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一樣的是,朱志云跟丈夫王春基相識在1972年的高中學校里,應該說兩個人是從美好的校園生活開始。當時的朱志云家條件還算不錯,父親和哥哥都在供銷社工作,家里吃的都是商品糧。而王春基的家中條件就顯得差得多,還是從農村里出來的。說起和王春基在學校相處的兩年,朱志云的感受就是:“他人品好,在同學中影響很好,是學校里的運動健將。”
因為家境的關系,當時朱志云在學校的人緣還算不錯。到村里去文藝演出的時候,王春基的舉動,讓朱志云深有好感。“當時因為村里沒有路燈,每次回學校時,他都把電筒塞我給我用。我當時就覺得,管他什么條件,人好就行了唄。”朱志云說道。之后,從不給王春基回信的朱志云就給他回信了。
高中畢業之后,王春基到上海參加了海軍,而朱志云家人不同意她跟王春基聯系,要她嫁給吃商品糧和有穩定工作的人。一氣之下,朱志云便跑到上海到部隊找王春基,也正因為朱志云的堅持,讓他們兩人終成眷屬。說起這么多年對丈夫的感受,朱志云表示:“在家,他是一個好爸爸、好老公,關心、愛護每個子女的成長,對他們教育有方,對我更是愛護有加。三十多年前,我坐月子的時候,為了幫我養好胃,他不嫌煩給我少吃多餐;大冷天,晚上要好幾次起來給我燒吃的。天天洗衣服,洗尿布,四個月內都不讓我碰生水,我的身體本來很差,都是他在月子里幫我養回來的……一直以來我們在經濟上是貧窮的,但在精神上是很富有的。”
除此之外,王春基在工作方面做得同樣出色。在曹宅中學任職期間,王春基一直在學校教體育,曾榮獲浙江省體育先進工作者,金華市優秀體育工作者,金華縣“十佳思德標兵”,金華縣“體育教學能手”等榮譽稱號。退休前,他又擔任小黃村初中校長、曹宅初中的黨支部書記等職。對待家人,王春基作為老黨員也經常言傳身教:朱志云成為黨員后,在去年也成為明月樓社區桂林街的黨支部書記。三個女兒也先后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
是女婿也是兒子
朱志云跟王春基育有三個女兒,如今都已各自成家,平時有空的時候大家就會出來聚一聚,而他們兩人也是哪個女兒有空就到哪個女兒家玩。有人說,女婿也算得上是半個兒子,而朱志云表示他們家的三個女婿就好像是他們的親兒子。
去年暑假,王春基帶著朱志云和曹宅初中的老師們一起出去旅游,在游輪上有五天四夜的行程。在游輪上的最后一夜,王春基吃了晚飯后肚子突然痛了起來。一直到第二天原本在重慶游玩的行程也變成了到重慶第二醫院看病,沒想到一查竟然得了急性胰腺炎。確診是急性胰腺炎之后,王春基也沒當回事,跟醫生說還有一天就回家了,是否能回家再進行住院治療?醫生答復說急性胰腺炎是很危險的病,不及時治療會危及生命,必須立即住院,等痊愈了才能回家。跟自己三個女兒打電話告知情況后,當天晚上,大女婿和小女婿就買了票坐火車到重慶,因為時間緊迫,兩個人只買到了站票,一路從金華站到了重慶。
到了醫院,因為得了急性胰腺炎的病人是不允許進食的,水都不準喝。沒過多久,王春基的嘴唇便開裂了。這時候,小女婿想到了一個辦法:拿著沾了水的紙放在王春基的嘴唇上,干了就再換一張,周而復始。“在醫院那段時間,兩個女婿端茶、送水、翻身、遞紙、喂食、接尿、買水果,一樣不落,就連在醫院的護士和醫生們都說你們的兒子好孝順,我就驕傲地告訴他們這是我們的女婿。”朱志云說,“因為小女婿要上班,所以只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大女婿是老師,在暑期不用上班就陪著我們一直到出院。”
除此之外,有時候朱志云不經意間的一句“想吃酸菜魚頭”,到了晚上就會有電話打來說讓他們一起去吃酸菜魚頭;剛上市的水果,像現在這時節的楊梅,朱志云和王春基從來不用自己去買;有什么節假日,親家們也會送些自家的東西。總之,有著三個女兒的朱志云和王春基都表示自己的三個女婿就像是三個兒子。
王春基有兄弟姐妹6個,朱志云有5個,都出生在淳樸農村家庭,兩個人對農村生活的不易深有體會,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會經常幫助身邊的親朋好友和兄弟姐妹:生病沒錢了,該借錢的借錢;小孩要讀書了,該安排的安排;孩子考大學了,該參考的參考……總之,力所能及的都會幫忙。
在朱志云和王春基的影響下,三個女兒也時不時地給年老的親戚和朋友買吃的、穿的、給他們錢花。在二女兒小的時候,因為他們工作不便,有請一戶人家幫忙照顧二女兒。直到現在每次節假日,他們都會去看望二老,送去節日禮品,買衣服,給他們錢花……三十幾年如一日。
哪家有難事都會幫忙
身為樓道長,平時樓道里的瑣事,朱志云都會想辦法自己解決,補圍墻、砌圍墻、通化糞池等等。樓道里要裝樓道燈時,凱旋樓的好幾戶人家不愿意,朱志云便利用自己的空余時間說服居民;碰到最難辦的樓道里四戶人家的房子土地證,朱志云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找房管所、房管局、建設局、市消協、市府,各種地方來來回回,不知跑了多少趟才辦下來……
鄰居哪家有難事,朱志云都會盡量幫助解決。朱志云表示:“鄰里之間總要互相幫助的。”在朱志云樓下有一對夫妻,已經九十多歲了,子女不在身邊,朱志云便把兩位老人當親人看待:幫他們提重物上下樓,斷電了幫忙查電路,幫他們叫人送煤氣、修空調、修電視機,遇上下雨、下雪天給他們送菜。
有一次,樓下奶奶摔倒了導致不能正常走路。當時,王春基剛好不在家,奶奶太重,朱志云又背不動她,于是朱志云便幫她叫了三輪車,結果連車夫也背不動,最后朱志云只能跟車夫兩個人一起把奶奶抬下樓,好不容易弄上車,把她送到醫院。還有一次,奶奶家洗菜盆的下水道堵了。朱志云就幫她叫師傅來通,甚至還幫忙討價還價。疏通好、付錢后已經過了3個多小時。回到家的朱志云這時才發現已經是下午1點多,自己連午飯都沒吃。“我平時比較習慣早吃飯,那時候回家的我已經感到筋疲力盡,眼前一片昏暗。”朱志云說,“但是因為丈夫還在上班,我只能強撐起身體,給自己熱了點冷飯。吃著硬硬的冷飯,我心里卻美滋滋的,因為我又幫老人做了一件好事。”
多年來,朱志云先后榮獲“婺城區優秀母親”、“才藝家庭”、“街道的好鄰居”、“社區先進樓道代表”、“優秀樓道長”、“優秀創衛督察員”、“好鄰居”等稱號,2013年還光榮地被評為城中街道的優秀黨員。身為黨員的同時又是樓道小組長,朱志云表示無論何時何地,她都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元素,我們的家庭是一個和諧的小家庭;我們的樓道是一個和諧、美好的大家庭。我堅信就是以小見大,用我們小家庭的和諧變成樓道大家庭的和諧。”朱志云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