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是金華八婺大地古老文化藝術的結晶,是婺江沿岸廣大勞動人民、歷代民間藝術家和戲曲工作者的偉大創(chuàng)造。婺劇坐唱班又叫鑼鼓班,以鑼、鼓、板胡等10多種演奏樂器得名,有“東方交響樂”的雅稱,作為民間土生土長的樂隊,坐唱班已在婺城農村流行數百年,他們是婺城新農村文化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生動縮影。然而現如今,活動在民間的婺劇坐唱班可以說是寥寥可數了。
風雨無阻,他們相約“老地方”
笛子、京胡、嗩吶,交錯而鳴;擊鈸聲、敲鑼聲、打鼓聲,鏗鏘激越……每個星期的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一點到四點,位于安地鎮(zhèn)安地村原金華市福利廠兩棟宿舍樓的弄堂間,總能聽聞鼓樂聲聲、婺韻悠揚。來自婺城區(qū)安地、雅畈,金東區(qū)曹宅、赤松以及金華其他縣市區(qū)的一些婺劇愛好者都會來這里擺擂開唱,借此展示八婺大地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
上周的星期二,記者在當地一名婺劇愛好者的帶領下,終于找到了這支“傳說中”的民間婺劇坐唱班。殊不知,這支坐唱班的成員幾乎全是60歲的以上的老年人,然而這些人都是有幾十年資歷的老戲迷。另外讓記者感到驚訝的是——簡易的遮陽布,陳舊的桌椅,他們集會的場地竟然是露天的。可是,這些一點都沒有影響他們表演的熱情,他們“一心在戲”,樂在其中。
記者當時見到這支坐唱班的時候人數大約有70多人,據說人數最多的的時候可以達到上百人。這條弄堂可以說是這支坐唱班每個人心中的“老地方”,2013年坐唱班就開始在這里活動,每個星期的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一點,他們都會如約而至,幾年下來,風雨無阻。由此可見,這些老人對婺劇的愛,是誠摯的,也是熱血的。
黃文鼎是來自永康的婺劇愛好者,據說他還很“神秘”,擁有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協會會員、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二胡專業(yè)委員會理事等多重身份。“我已經從文藝線退休了,前不久在安地買了套房子準備在這邊安定下來,想不到安地還有這么一支有意思的民間婺劇坐唱班,隱藏著這么濃厚的文化,我頓時感覺有歸宿了,心里很高興。”黃文鼎說。
其實和黃文鼎一樣,這些婺劇愛好者中很多人來自不同的地方,因此他們“以戲會友”,最后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如果政府可以為大家提供一個能遮風擋雨的活動場所就好了,這樣有便于大家更好地傳承傳統(tǒng)婺劇文化。同時也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參與進來,做一個光榮的婺劇文化學習者、傳播者。”在場不少婺劇愛好者也向記者說出了他們的一些期望。
熱愛婺劇,讓他們老有所樂
說到這支民間婺劇坐唱班,就不得不提起一個關鍵人物,他就是這支坐唱班的組織者葉寶富。葉寶富今年69歲了,但看上去神清氣爽、面容慈祥,一點都不像一位古稀老人。“熱愛婺劇可以讓人年輕。”葉寶富笑著對記者說,他從小就對婺劇情有獨鐘。事實上,葉寶富組織諸多婺劇愛好者在一起擺擂開唱何止三年,起碼有三十年了。“我年輕的時候就開始組織大家一起唱婺劇了,只不過以前活動的場地不是在這里,人呢也在不停地變換,當年的小伙子大姑娘如今都成了‘老朽’,但是唯一不變的是熱愛。”葉寶富語重心長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在這支婺劇坐唱班所有人的心中,葉寶富是老實、實干、熱心的“代名詞”。記者得知,由于坐唱班中不少人家都比較遠,有的需要換乘好幾趟公交車、搭乘好幾個小時才能到安地,于是葉寶富就叮囑他們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為了方便大家,原本要自帶的二胡、鑼鼓等樂器,葉寶富都叫他們不要帶,他自己買齊了放家里供大家免費使用,其中不少樂器還是他親自動手做的。幾年下來,葉寶富堅持讓大家伙都“方便到來,盡情開唱,開心回去”。
“為了豐富農村人的文化生活,傳承金華婺劇,老葉一直以一種默默無聞的方式堅持著、努力著,付出了不少的精力和財力。”在場的不少婺劇愛好者這樣說。
記者在現場看見除了樂器之外,最多的就是大家平時所需的茶壺、茶葉和水杯,以及座椅、音響等物件了,這些東西都是葉寶富自己花錢買的。他說,要盡可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以供大家交流、表演。有時候,他還會盡地主之誼,請大家在安地吃個便飯。所以,葉寶富一年2萬余元的退休金,幾乎一半多都貢獻給鐘愛的婺劇了。對此,他感到快樂和滿足。
“只要還有力氣,婺劇坐唱班我還要繼續(xù)組織下去,把婺劇文化發(fā)揚下去。”最后,葉寶富用最樸實簡單的話,向記者闡述了他對婺劇的熱愛和傳承的決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