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國培養的第一代康復醫學人才。走在這條康復醫院的道路上,他曾經困惑過,想過改行,可最后卻堅持下來了。24年后的今天,他已經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今的他是金華市文榮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教授、主任醫師、浙江省物理醫學與康復會委員、金華市康復醫學會理事、中國臨床康復雜志編委。
當“康復醫學”備受人們關注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什么是“康復醫學”?面對中國數以萬計的老年人,又該如何解決養老康復問題呢?
堅持24載,終于迎來康復醫學的春天
1991年,徐燕忠從溫州醫學院臨床專業畢業,分配到金華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他發現科室的前輩都是從其他專科轉行而來的,雖然專科水平很高,但對康復醫學知之甚少。原來,這個科室是為了配合醫院等級評審而設置的,加上當時的醫療環境就是治病救人,對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意識淡薄,所以,在當時徐燕忠并不知道什么是康復醫學,所在科室做的工作也是很繁雜。即便如此,徐燕忠還是虛心地向老師學習,當時的科主任、一代名醫吳鳳堂曾夸他“小伙子人勤快肯學,手也挺巧”。
正因為如此,1994年,他被推薦參加世界衛生組織與國家衛生部、同濟醫科大學聯合開展、為期一年的第五期(總共七期)康復醫生培訓班,通過參加培訓班,讓他對于康復醫學有了更深的認識。
在剛工作的前10余年,由于當時的康復醫學尚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包括醫護人員,對這門學科的認知和認同都處于朦朧期,所以徐燕忠走得很辛苦也很孤單。那時的康復醫學科屬于邊緣學科,科室和醫生地位較低,收入也低。可那時的他已經在這塊專業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小成績,他便想著:“再堅持會吧!”
就這樣一直堅持著,直到2005年以后,隨著醫保政策的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復醫學迎來了春天。從全省康復醫學會年會的參會人數,可以一窺這個行業由冷轉熱的發展歷程。2005年,只有50人參加了全省康復醫學會年會,而到2013年,參會人數達到1000余人。
2012年10月,已經成為我市唯一的康復醫學專業主任醫師(全省目前只有5人)的徐燕忠因工作變動,來到文榮醫院,組建了康復醫學科,填補了該院學科空白。今年2月,經過激烈角逐、答辯和嚴格的評審,文榮醫院康復醫學科榮獲浙江省民營醫院重點扶持學科項目,是省內同業唯一一家獲此殊榮者。
現狀:養老康復事業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卻是曲折的
徐燕忠說:“康復醫學是一門以功能為導向,為了患者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而應用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和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一門醫學學科。它包括神經系統康復、骨關節系統康復、慢性疼痛康復、老年康復、腫瘤康復、燒傷康復以及心肺康復等幾個方面,而老年康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目前,人口老齡化是全球面臨的一個重大關乎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問題。據統計,201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已經突破2億大關,達到2.02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4.8%,預計到2025年將突破3億。在全國,浙江省人口老齡化尤為嚴峻,2012年底全省老齡化水平已經達到17.89%。
然而,在浙江省這些城市當中,金華市的老齡化程度卻要遠遠高于全省水平。據統計,2012年底全市總人口470.63萬人(常住人口539.9萬人),60歲以上老年人口84.36萬人,老齡化水平為17.94%,與上年同比增長3.28%。預計2015年,我市老齡化程度將超過20.0%。其老齡化特征為:低齡老年人口迅速增加、高齡化發展趨勢迅猛、純老家庭人口持續上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不斷增加。
近年來,為了加快解決老年康復問題,國務院、浙江省政府等相關單位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政策: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鼓勵以城市二級醫院轉型、新建等多種方式,合理布局發展康復醫院、老年病醫院、護理院、臨終關懷醫院等醫療機構。”要在市場準入、土地規劃、財政稅收、融資等方面給予支持。
浙江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第(二)條中規定:“各市、縣(市、區)要單列養老機構用地指標,納入年底用地計劃,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可以依法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閑置的公益性用地可調整為養老服務用地。”第(五)條:“在財政支持方面,實施入職獎補制度。從事養老服務、康復護理等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滿5年給予一次性獎補。”
目前,康復機構主要分布在衛生部門下屬的綜合醫院康復科、殘聯下屬的康復中心、民政部門下屬的福利院和養老院。衛生部門下屬的康復醫學技術力量相對較強,但床位數量遠遠不足。金華市區康復病床主要分布在二級以上醫院:市中心醫院57張、中醫院60張、人民醫院40張、文榮醫院40張,共計約200張床位。民政、殘聯部門下屬的康復、養老機構分布在各縣(市)及社區。據2012年底統計數據,金華市養老機構數132個,其中,醫療機構77個,總床位24521張,(其中,民辦床位12620張,金華市社會福利中心1100張,市老年護理院300張)。目前,養老機構普遍存在醫療支撐不足的問題。每百名老人擁有床位2.91張,而發達國家每百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5至7張,按下限算,金華市養老床位缺口2萬張以上。
徐燕忠作為在這方面的專家,他表示:“發展養老康復事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市場確實有,但要想把這個朝陽產業做大做強卻并不容易,其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復合型人才。前景很宏遠,但這條路走起來卻并不容易。”
未來:應建立一個集養老、護理、康復為一體的機構
“目前,我市養老康復面臨著很嚴峻的問題。”徐燕忠說,“金華福利院有1100張床位。但他們卻缺乏專業的醫療體系,一旦老人出現身體不適,福利院還是會馬上將老人往醫院送。而在專業的康復醫院,卻不可能容納這么多人。一般十幾天醫院就會讓病人出院,換言之,醫院只能給予病人短期的康復治療,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將需要康復的病人完全康復到位。”
除了體制的不合理,還有醫患之間的不信任。我國很早就建立了雙向轉診制度,卻遲遲未見其功效。所謂雙向轉診就是由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設備和技術條件方面的限制,對一些無法確診及危重的病人轉移到上一級的醫療機構進行治療。上一級醫院對診斷明確、經過治療病情穩定轉入恢復期的病人,確認適宜者,將重新讓患雙向轉診者返回所在轄區社區衛生機構進行繼續治療和康復。其目標是為建立“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新格局。
“但是由于體制的限制,這樣的運行機制在金華市來說基本上形同虛設。”徐燕忠說,“很多老年人生病了,還是喜歡第一時間就往大醫院跑。這樣一來,無疑是給大醫院增加了壓力。”
根據目前我國關于養老康復的政策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嚴峻性,徐燕忠提議:“最好是建立一個綜合養老、康復、護理為一體的機構,將年紀比較大、行動不是很方便或者是家庭照顧條件不是很好的老人集中放到一起,給予及時的幫助和照顧。這樣才能夠真正讓老人老有所依,病有所養。”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