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梅映,在婺城區教育界可以說是一個響當當的人物,早在2003年,她就自發在金華東市街小學開展婺劇教育,成為金華最早推行此項教育的老師之一。2008年,我市啟動“婺劇進校園”活動,梅映儼然成了校園婺劇教學方面的專家。她指導學生排練的婺劇表演獲獎無數,央視11頻道記者曾專程就婺劇進校園的內容對她作了采訪……她指導的婺劇節目曾多次榮獲市區比賽一等獎,2014年,她又榮獲“婺劇促進杯——婺劇傳承熱心人獎”……面對種種榮譽,梅映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將婺劇不斷傳承與創新下去。
與“婺劇”結緣
對于自己今天所取得成績,梅映說那還得歸功于自己的父親。
梅映的父親是一個音樂迷,當過兵,轉業后,曾在永康婺劇團做后臺工作。退休了,回家鄉唐先鎮組建了一支民間樂隊,除了寫字、爬山,就是整天搗鼓各種樂器。“二胡、嗩吶、笛子……他什么都會,什么都喜歡。”母親也與音樂有關,是一名小學音樂教師。全家聚在一起,吹拉彈唱,樣樣拿得出手,宛若一個小型樂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樣擁有著濃厚音樂氛圍的家庭環境中,激發起了梅映對音樂的興趣。為了培養女兒,父親利用一切機會來增加她的自信心。“有機會,就讓我唱。那時人小,說唱就唱。不管人多人少,什么樣板戲、《紅梅贊》,張口就來。”其實,父親是利用一切機會,讓梅映增加舞臺表演的經驗。在梅映的心里,父親是自己最好的音樂啟蒙老師。
大學畢業以后,梅映到了東市街小學任專職音樂老師。2002年,在一次金華市教師才藝展示中成就了她的“婺劇夢”,她表演的婺劇《轅門斬子》——《我祖上本也是簪纓之家》片段獲得了金華市二等獎,從此便與婺劇結下了“情緣”。
婺劇進校園,把婺劇帶給孩子們
2003年,喜歡婺劇的她把婺劇引進課堂,成為婺劇進校園的先行者,開始了一系列的婺劇教學活動,學習內容從婺劇的基礎訓練、身段等基本功開始,逐漸增加到一些孩子們容易學唱的婺劇經典唱段,每天學校晨間的音樂也播放著經典的婺劇音樂,這些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孩子們。
那時候,東市街小學的教學條件并不好。由于學校經費不足,為了參加一個婺劇比賽,梅映就和老師們自己動手制作道具;為了節省開支,她就自己聽音樂記譜,自己掏腰包來墊付經費……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她愣是把婺劇帶進了校園,把婺劇教給了在校園里讀書的孩子們,讓孩子們了解到,原來金華還有這么好聽的地方戲曲。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她的努力獲得了回報。在她指導下參演的婺劇折子戲《拾玉鐲》片段獲得了金華市“紅燭頌”文藝匯演二等獎。這是她在東市街小學任教期間婺劇教學的一個重要起點。此后,由她指導的婺劇《三請樊梨花》——《巡營》片段更是斬獲了多項大獎:參加浙江省“雛鷹杯”中小學生戲劇大賽獲二等獎,參加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浙江賽區選拔賽獲兩個銅獎,本人獲浙江省優秀指導老師獎。此節目同時還多次在金華市區巡回演出,打響了東市街小學婺劇藝術特色的品牌。
2008年,在梅映堅持近5年的婺劇教學積累下,東市街小學被評為金華市首批藝術教育特色學校,這又是她在婺劇藝術教學道路上的新起點。
2011年6月,她指導的婺劇《穆桂英掛帥》參加了金華市第六個文化遺產日活動,東市街小學被列為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婺劇傳承教學基地,為以后東市街小學評為浙江省非遺傳承基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把婺劇融進校園的每個角落
2011年8月,工作出色的梅映被提拔到婺城區仙源湖實驗學校任副校長一職,并分管特色教育,她要把婺劇特色帶到農村,讓農村的孩子也學會欣賞婺劇。
教農村孩子欣賞婺劇其實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梅映告訴記者,剛到仙源湖實驗學校那會兒,自己承擔了學校里婺劇所有的工作:成立婺劇社;教孩子們識譜;教孩子們每一個動作……平時工作繁忙,梅映只能夠用休息的時間來教孩子們。
但就算是這樣,對于婺劇的那份用心,梅映從來都沒有減退過。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她便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在金華市第二屆中小學婺劇匯演中,她指導的婺劇節目《三請樊梨花》選段《沙場落馬》獲得金華市一等獎。
如今,三年多過去了,她用自己的努力讓人們看到了不一樣的農村學校:2012年5月,仙源湖實驗學校被列為金華市婺劇進校園試點學校;2013年12月順利通過了金華市藝術特色教育學校評估,仙源湖實驗學校成為了第四批金華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2014年仙源湖實驗學校被列為全國傳統文化進校園試點學校。
仙源湖實驗學校對婺劇的傳承不僅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內容。2011年,梅映到了仙源湖實驗學校之后就進行校本課程開發,以婺劇的歷史淵源和唱段等為素材,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學習欣賞的平臺。
在這個農村學校,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婺劇文化長廊。梅映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向學生們展示婺劇特色,有一個了解婺劇歷史和發展的平臺,在學校校長邢均林的提議和指導下,學校從開始籌劃到最后完成,歷時半年多終于將文化長廊精彩地展現在了師生面前。
文化長廊一共有17塊展板,從這頭走到那頭,你可以清楚地了解婺劇的傳統由來;領導人接見婺劇演員的珍貴資料;婺劇豐富的劇目,如《三請梨花》、《穆桂英》、《牡丹對課》、《僧尼會》等;婺劇的六大唱腔,包括高腔、昆腔、亂彈、徽戲、灘簧、時調;對臉譜、變臉、戲服的基本認識以及近幾年婺劇進校園的成果展示……其實,除了文化長廊的展示,學校還特意請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吳淑娟、浙江婺劇團國家二級演員陳建旭進校園為小演員們指導。
梅映說:“婺劇進校園,最重要的是能夠把婺劇融進校園的每個角落。我們希望通過婺劇文化長廊,老師當解說員,說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學會了,也能當解說員,一個帶一個。這樣使了解婺劇的孩子越來越多,每個學生都能說出些婺劇的基本知識,真正起到普及婺劇的作用。”
婺劇需要的不僅僅是傳承,還應該有創新
在婺劇進校園的多次匯演中,呈現給觀眾的基本上是婺劇傳統的表演與唱段。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婺劇的創新和學校的特色,梅映開始了在原有基礎上的創新。在婺劇曲牌基礎上延伸并創作,重新作詞、譜曲,最后創作出了原創婺歌《醉美仙源》。該作品結合了仙源湖的山水,以原創婺歌的形式道出了安地這一古老鄉鎮的名勝、物產、人文特色,用婺劇方言的形式演唱婺歌,此節目獲婺城區文藝匯演一等獎。這是梅映創新作品的一個得意之作。
有了第一個作品的成功,對于婺劇的創新,梅映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之后,梅映又創作出《髯須趣》婺劇舞蹈。“《髯須趣》采用了一部分花頭臺以及其他音樂為背景,是由20個小男生戴著髯口進行表演的婺劇作品。”梅映說。經過了一次次的修改,一次次的排練,最終該作品在金華市中小學生婺劇匯演獲得了一等獎的好成績。
2013年3月,梅映開始組建《花頭臺》民樂社團,從學生當中層層選拔,通過海選、復選、家長會的形式確定了民樂團的成員,并開展活動。2014年12月31日,《花頭臺》順利通過了驗收。
2015年1月8日,梅映在浙江省中小學——“非遺”音樂文化校園傳承專題研訓活動中,開設了一堂“婺劇進校園”——《婺州古韻》展示課,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
對于婺劇的傳承與創新,梅映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她說自己是一個特別要強、特別執拗的人,尤其是在婺劇創新方面,就算是不被別人認同,自己也會一直做下去,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也無怨無悔。也許正因為她的這份執著,婺劇進校園才會在孩子們中間開花結果。若不是她的這份堅持,想來現在身處在校園中的許多孩子未必會知道“婺劇”為何物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