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華工商城鮮花一條街,藏著這樣一家店,老板申飛鶴從小癡迷花卉種植,八歲起就學會了苗木的扦插技術。二十四五歲時,在社會上打拼多年的申飛鶴帶著第一桶金回到老家,租下了100多畝土地,成了赤腳走在黃泥上的花農。此后,他還創立了金華市金鶩農場,發展花卉、苗木、鮮切花。分設苗木基地、鮮切花種苗基地、盆景園、鮮花店、鮮切花合作社、職業培訓機構,實現產、銷、學相結合為一體的企業。如今,30歲的申飛鶴帶著他的“花花世界”在金華工商城開了一家“伊人時尚花藝”,他種植的花卉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花卉,是他從小的一個夢
申飛鶴出生于安地鎮的一個小山村,家境算不上優渥。兒時,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申飛鶴的童年都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也許是受了老人家的影響,申飛鶴從小的愛好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樣。別人家的孩子有空了,喜歡成群結隊做游戲,他卻愛上山掘毛竹殼,拿到外面去賣,給自己賺些零花錢。
等到8歲上一年級,他已經跟擅長種植花卉苗木的外公、舅公學會了扦插技術,每天拎著小籃子去別人家討要枝條,“看到我是小孩子,大家都以為我是撿回家自己玩,不會不肯”。“狡猾”的小申飛鶴帶著枝條,回家便有模有樣地扦插起來,收成好的時候,他種植的丹桂能賣到1.2元/棵,品質好的能賣到2元/棵,而當時,一個成年男性的月收入不過30元。長到四五年級時,能識字的申飛鶴便總是往舊書攤跑,同齡孩子喜歡的小人書、故事書,他一律視而不見,反而把錢都花在了花卉養植的科教書上。
可惜現實和夢想總是事與愿違,申飛鶴的花卉夢在高中那一年破碎了。因為家庭經濟原因的影響,他高中便輟學在家,20歲時,為了補貼家用,他走向了社會,開始了幾年艱辛的打工之路。
起初,申飛鶴聽人談起浙師大附近水果兜售的生意不錯,他便來到了浙師大,當起了小攤小販。那時的日子很苦,他每天凌晨三四點鐘就要起床去汽車東站的水果市場拿貨,還要自己去香蕉洞里割香蕉,來回運貨就靠一輛自行車,這一趟趟腳底板踩出來的血汗錢,賺得辛苦,卻依然沒能讓他脫貧致富。
兩年后,考取駕駛證的申飛鶴告別了小攤小販的生活,改做了汽車裝潢,后又跟著親戚來到杭州,承包了一個區塊,干起了快遞。“每天凌晨5點起床,等貨、送貨,中午12點多回來吃飯,下午2點又出去接單,等晚上7、8點鐘把貨都整好發出去,晚上10點鐘才能吃上晚飯。”這連軸轉的日子總是夾雜著無數次的體力透支和無盡的疲憊,但只要能賺錢,這些他都不在乎。
兩年后,申飛鶴不但還清了家里欠的20多萬元債務,還買了3輛面包車,并存下了30多萬元的存款,這也是他淘到的人生第一桶金。但隨著快遞市場的飽和及人員成本的提高,申飛鶴漸漸發現,這中間的利潤已經大不如前。下一步該怎么走,成了他思考的問題。
他是住在田里的“花癡”
正當申飛鶴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時,同學的一句話給了他指引。“過年回家,聽同學聊起正在建造的金義快速路,如果這路造好了,必然能帶動沿線經濟發展”。瞅準商機的申飛鶴馬上在該路段沿線租了100多畝土地,開始了他的花卉苗木種植。
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難,申飛鶴不勝唏噓。他說,最開始基地里以種植綠化苗木為主,因為家人都反對他回金華當農民,因此,地里所有的活幾乎都是他一個人“單打獨斗”完成的。為了方便看管苗木,他自己還在田里造了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平房,沒通水沒通電,愣是住了4個多月。“夏天不穿鞋子走在柏油路上,感覺自己那時候生活得像個野人”。
2008年8月8日,正是中國舉辦奧運會的日子。這一天,申飛鶴也獲得了家人的諒解。為了幫他照顧苗木,父母跟他一起住到了基地里,平房從一間變成了三間,還通上了水電,一家人為了申飛鶴的夢想而努力,這讓他更堅定了自己走農業之路的決心。
2010年元旦,正是苗木行情的高峰時期,可申飛鶴卻選擇在這時急流勇退,將基地轉交給父親打理。“苗木迎來黃金時期,不管有錢的人還是沒錢的人,都要跳出來分一杯羹,這樣下去,必然會讓市場飽和,到時苗木就不再值錢了”。申飛鶴的逆向思維為他再次贏得了先機,來到市區的他一眼就相中了花卉行業,在江北五一路上開了一家鮮花店,做起了花卉批發生意。
聊起花卉的商機何在?申飛鶴回答,綠化苗木的種植沒有技術門檻,只要種下去,一般不會死亡。但花卉不一樣,一是它的花期壽命短,二是培育花卉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老百姓買回家,照顧得好的人最多也只能養一兩年。這就決定了花卉是消耗品,需要一直不停地補給、更新。而隨著現代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人都希望通過鮮花改變自己的居住環境,因此,市場對鮮花的需求量也會越來越大,商機也就越來越大。
雖然堅信花卉是朝陽產業,但初來乍到的申飛鶴依然吃了不少苦頭。記得一次,他去蘭溪門進購一批玫瑰花,因為沒有挑花的經驗,他粗粗地看了看就買了一批外觀還算新鮮的。誰知回家一拆開才發現,很多被包裹在里面的玫瑰花頭早已腐爛掉落,損失慘重。但知錯能改的申飛鶴很快吸取了經驗教訓,“后來,每次挑玫瑰,我都會先看看葉子,再捏捏花頭硬不硬,只有葉子翠綠,花頭飽滿的玫瑰才是最新鮮的。”他笑道。
做金華花卉行業轉型升級的“領頭羊”
事實證明,會賺錢的人,腦子轉得總是比一般人快。
在花卉行業站穩腳跟后,申飛鶴開始漸漸不再滿足于單純的鮮花批發和銷售,而是想到回老家自己租地種植鮮花,自產自銷。
他的想法很快付諸于行動。在安地老家連山連地租用了50來畝土地后,申飛鶴創建了屬于他自己的金婺農場。原先在金義快速路旁的生產基地,也實現了立體化種養殖,使土地、人工都能得到最大化利用。在基地種植苗木的基礎上,他在林蔭下種植喜陰鮮切花和花材。基地內放養土雞,建造數個大棚,種植南方花卉。鮮花售空期,大棚又可作為雞舍,除蟲、肥土,輪流放養。這樣做的效果是,讓原先周期長、收益慢的苗木在種植期間,通過周期短、收益快的鮮切花、土雞等養殖讓資金更快回流,實現盈利目的,避免更多資金地投入。
另一方面,基地里種植的特種花材,可適合于酒店的餐飲用花、花藝插花,用來解決外地花材貴,補貨不及時,花材大眾化的矛盾。申飛鶴說,因為誠信經營、花材新鮮,自己與世貿等多家星級酒店保持著長期合作關系,因酒店采購花材不同,很多花材都是自己農場、合作社自產自銷,這樣利潤更高,每年可盈利數十萬元。他還利用老家在農村的優勢,將諸如桃花、梅花、荷花、桂花、水蔥等“山里貨”搬到了鮮花市場,讓它們也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在自身發展的同時,申飛鶴不忘帶動年輕人共同致富,他通過自身努力考取了中國插花花藝高級講師,創辦職業技術培訓中心,培訓花藝、園藝技術,讓一部分人學好技術、用好技術,實現理論教學與基地教學相結合,帶領大家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企業。如今,他帶出的學徒已經有20多名。
說起未來的計劃,申飛鶴有著自己的一番宏圖大志:“未來,希望自己能夠積極發展本土品種,選育種苗,找到更適合農民種植的品種,并建立合作社,一戶一品種,實現專業化種植,提高專業技術,保證品質,通過花店銷售,讓農民無后顧之憂,更好、更快實現致富。”
他說,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花卉苗木的需求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從公園到公路,從小區到商場,對綠化對美的追求已經賦予了更多的新意。這意味著,花卉事業是一項發展前景光明的朝陽事業。
“我們農場擁有市場上獨一無二的花卉品種,我們花店擁有一流的花藝師,擁有一批有上進心、熱愛學習的年輕人,通過我們的努力,必將成為婺城區發展農業的排頭兵,成為引領婺城區乃至金華花卉行業轉型升級的領頭羊。”對于未來,申飛鶴總是顯得那樣信心十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