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6點30分,張霞謁就起床了,洗漱、簡單地為女兒準備早餐,利索地收拾一下,7點一刻,她便出門了。8點不到,她便出現在上班的地點——市區解放東路238號福蓮匯大廈。金華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婺城支行就位于此,而張霞謁就是婺城支行里的一名職員。見到張霞謁的時候,她穿著一件筆挺的黑色工作服,熨燙得沒有一絲褶皺的黑色西褲,刷得蹭亮的黑色皮鞋,和很多在銀行工作的職員一樣,她也在隔著厚厚的玻璃后面忙碌著。
當初對數學討厭的文科生如今卻從事了和數學相關的工作
今年42歲的張霞謁從事銀行工作已經有將近20年的時間了,從最初的小職員到如今的營業經理,這一路走來,連張霞謁自己都說:“當初并沒有想過從事這一行,沒想到一干就是20年。”
高中畢業的張霞謁進到銀行工作可以說是一種“機緣”。采訪中記者了解到,1991年,張霞謁高中畢業,之后去學習了一年多的自動化辦公,做過文職工作。原本想在這條路上走到底的她在朋友的介紹下“巧合”地進到了當時還不是金華銀行的光大信用社。“其實當時進銀行工作也并非是我自己的意愿,父母覺得女孩子在銀行工作比較穩定,然后我就想著去試試吧。”要知道,在進銀行之前,張霞謁可是一名對數字極為不敏感的文科生!
進到銀行之后,作為“新手”,張霞謁和同期的職員一起參加各種培訓,跟著領導出去跑業務,到客戶的店里、家里拉存款。那段時間對于“初來乍到”的張霞謁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充滿著未知的挑戰,記者問她:“你當時覺得壓力大嗎?”她坦言:“其實說實話,那時候只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好,相比之下,還是現在的壓力比較大。”年輕,成為了張霞謁成長的資本,憑著年輕人的沖勁,很快,張霞謁便能夠獨當一面了。
直面客戶更深地懂得“服務”的意義
從1995年開始進銀行到2003年,張霞謁只是一名普通的銀行職員:跟著領導跑業務、期間在辦公室里做過簡單的文印工作。可以說,她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名銀行職員那還得從2003年開始算起。
2003年,新上任的行長要求精簡辦公室人員,這一年,張霞謁才有機會從原本的文印工作者轉到白龍橋支行做柜面工作。相比之前的所有工作,這一次,張霞謁的工作更具有“挑戰性”。柜面職員不僅僅是要進行現金的收付工作,還要進行票據的整理,面對的客戶更是復雜多樣。
從來沒有接觸過柜面工作的張霞謁,面對種類繁多的業務,她需要從頭學起。“一上班就是上柜,其實也沒有時間學習,我只有下了班自己多看點相關的書籍。如果說,在上班的時候遇到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我也只能硬著頭皮向同事請教。”肯學,這一點對于張霞謁來說是必須具備的態度。
可是,面對形形色色的客戶,處理大大小小的問題,光肯學那是絕對不夠的。白龍橋支行位于白龍橋鎮上,剛開始金華銀行進駐此地的時候并不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剛來的時候,我們工作人員向老百姓介紹業務,老百姓張口就罵,說我們是騙錢的銀行,不能信。”張霞謁回想起自己剛剛到白龍橋支行工作時候的情景說,“當時也確實覺得委屈,在這里工作卻不被老百姓信任。”“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張霞謁始終牢記這句話,她覺得只要是真心地對老百姓好,為他們的利益考慮,老百姓肯定會相信的。“服務至上”成為了張霞謁工作的一項宗旨。有老人前來咨詢業務,怕老人隔著厚厚的玻璃聽不清楚,張霞謁就從柜面走到老人的面前,拿著單子認真仔細地說,老人一遍不懂她就說兩遍、三遍;有的人過來辦理業務,一時粗心將身份證落在柜面,張霞謁就想方設法去聯系失主,將身份證還給他本人……日復一日,張霞謁和同事就是用真心來打動老百姓,久而久之,便和這里的老百姓混熟了。“妹妹啊,我這個應該怎么弄?”“霞謁,你幫我開個卡……”
2003年到白龍橋支行,這一待,張霞謁就待了8年。張霞謁說:“這8年,讓我真正理解什么是服務,也讓我收獲了很多。”
在這一行干了這么多年,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永遠多于家庭
銀行的工作如同“圍城”一般,外面的人看他們很風光,可其中的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每天早上8點30分銀行才正式開始營業,可是,和很多銀行的職員一樣,張霞謁每天8點之前就要到銀行,做好開門營業的準備。下午,銀行4點30分就關門了,但張霞謁告訴記者,自己一般6點才下班,如果要開個會什么的,就得折騰到晚上9點左右才能到家。
“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張霞謁說自己有想過離開銀行,但最后想想還是舍不得離開,畢竟,自己在這一行已經干了這么多年,也有感情了。
采訪一結束,張霞謁就立馬往柜臺跑去,“霞謁姐,你過來幫我看看這是什么情況……”“霞謁姐,我這里需要你幫忙……”同事一口一個“霞謁姐”,張霞謁都熱情地答應著。身為營業經理的張霞謁工作更加繁忙,監督業務、貸記卡的審核、上報報表、賬戶的年檢……每天的工作忙也忙不完。
在同事的眼里,張霞謁是一個有事必應的領導;在領導眼里,她是一個工作認真仔細、負責的員工。可是,在家人的眼里她卻不是一個合格的老婆和媽媽,因為她花在工作上的時間永遠多于家庭。從辦公室主任徐艷莉的口中,記者得知張霞謁的女兒今年已經上初三了,可是就是這么關鍵的一年,張霞謁還是騰不出時間來好好輔導她學習……“女兒長這么大,我才參加過一次親子活動,她知道我沒有時間,她也總說習慣了……”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張霞謁的臉上微笑著,但是記者分明能從她的臉上讀出一些無奈與對女兒的虧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