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來到竹馬鄉邵湖頭、汪山頭、東宅等村,只見村里道路干凈整潔,房前屋后綠化潔化,不僅果殼紙屑很少看到,甚至鮮見蒼蠅蚊子。很難想象,這里的農村比城里的一些地方還干凈。村民說,自從搞了垃圾分類,家家垃圾不亂倒,村容村貌自然潔化美化了。
今年,婺城區在竹馬、莘畈、箬陽、瑯琊和長山五個鄉鎮47個行政村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其中竹馬、莘畈、箬陽三個鄉實施整鄉推進。竹馬鄉還被確定為全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試點鄉(鎮)之一。竹馬鄉黨委書記陳小華說:“垃圾分類是件大好事,既然要試點先行,就要邁開步子去探索實踐,就要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然而,在農村,不要說垃圾分類,就是不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也還沒有養成,如何讓村民們接受這一垃圾處理方式,各試點鄉鎮為此挖空了心思、做足了功課。在邵湖頭、汪山頭等村,記者發現村道兩旁或人口集聚的公共場所張貼滿了“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環境關系你我他,垃圾分類靠大家”等宣傳標語。竹馬鄉干部說,垃圾分類試點成功經驗的第一條,就是宣傳先行,變“要我分類”為“我要分類”,這樣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營造人人參與垃圾分類的氛圍,竹馬鄉通過引領性宣傳、嵌入式宣傳、立體化宣傳、特色化宣傳等抓手,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引導村民自覺參與。該鄉增設了17只流動小喇叭,由保潔員每天隨車攜帶繞村播放,宣傳垃圾分類知識。據統計,全鄉刷寫墻體標語近百條,送婦女圍裙、年畫等宣傳品上門近4500份,使垃圾分類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與此同時,該鄉以黨員干部帶頭干,村班子強、民風好的村先試,以榜樣力量帶動全鄉各村,并建立了日常監督、定期抽查考核、獎懲激勵、聯鄰幫戶等機制,強化服務保障,實現垃圾分類常態化管理。
走進箬陽鄉琴壇村,古樸而寧靜。一條條整潔的村道蜿蜒穿村,視線所及,幾乎沒有白色垃圾。碧樹掩映之下的村落,綠樹成蔭,依山而建的農家小屋錯落有致,與這里秀美的風景相得益彰。從今年7月開始,該村試點推行了“兩桶、四分、定點放,戶集、村收、片處理”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對生活垃圾實施“戶集、村收、鎮運”,有效破解了山區垃圾集納處置難題。
原來,箬陽鄉結合垃圾分類,各村取消了公共混合垃圾桶和垃圾池,取而代之的是每家發放分類垃圾桶。同時還要求農戶定時投放垃圾,保潔員預約定時上門回收,其余時間垃圾不出門,有效避免了二次清運。眼下,隨著垃圾分類減量化處理工作如火如荼開展,這樣的場景在箬陽鄉已經實現常態化。與琴壇村一樣,該鄉13個行政村也乘著“垃圾革命”東風,掀起了一場場鄉村“潔美風暴”。
農戶定點投放垃圾,保潔員定時回收,確保垃圾不落地,由此帶來了村容村貌改善,昔日柴草遍地、垃圾圍村成為歷史,農村干凈整潔、花香四溢,潔美鄉村漸行漸近。不僅是竹馬、箬陽,在婺城區,這樣的變化每天都在繼續。值得一提的是,竹馬鄉自今年5月全面鋪開農村垃圾分類處理以來,經過6個月試點運行,垃圾分類已初見成效,一半多的農村生活垃圾通過分類轉化為可回收垃圾和可堆肥垃圾。目前,全鄉運到垃圾填埋場的不可回收垃圾還不到原來的50%,而可堆肥垃圾經過發酵處理,可以還田用作苗木的有機肥,真正變廢為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