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華,說起舉巖,也許并不是人人都懂,但在愛茶之人眼中,舉巖卻是一茗不可多得的好茶。據悉,舉巖貢茶又名婺州舉巖,源于秦漢,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唐至五代時期為十大茗品之一,一直沿襲至清朝道光年間為貢茶,追溯貢茶歷史有一千余年,不過至民國時期制茶工藝失傳。幸運的是,在金華一幫愛茶懂茶人士的努力下,近年來,舉巖貢茶漸漸恢復了生機。2008年6月14日,舉巖貢茶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作為國禮茶贈送給當時的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而在舉巖貢茶文化發揚光大的道路上,國家一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好茶緣茶藝培訓中心創辦人鄭健美功不可沒。
一篇文章,喚起了對舉巖的關注
鄭健美1971年出生于武義宣平,老家是有名的茶葉之鄉。兒時記憶中,每每假期或放學后,母親總會拉著她的小手來到茶園幫忙采茶,這裊裊清香便也成了她童年時光里最為深刻的味道。
“我愛茶不止因為家庭的熏陶,更是受到了愛人的影響。”鄭健美的丈夫不是別人,正是茶界赫赫有名的“采云間”掌門人———潘金土。1992年,志同道合的倆人強強聯合,在武義創辦了浙江金山茶業有限公司,從五六十畝的茶園開始奮斗,丈夫志向高遠,誓要培育出高品質的綠茶,愛屋及烏的鄭健美因而也走向了茶藝師的道路。
創業的道路艱難曲折,成功的果實也別有一番滋味。2001年,金山茶業有限公司總部搬遷至金華后,更名為浙江采云間茶業有限公司,那時,公司已擁有2000余畝有機茶基地,產品80%以上出口到歐美及日本等地。但心念高品質綠茶的夫妻倆,卻總有一絲遺憾,“說起金華,人們第一反應就是火腿,酥餅,但很少有人說得出,金華有哪些好茶。”
打造金華的茶名片,成為他們接下來摸索的方向。2006年,某報以《千年名茶面臨湮沒》為題,呼吁對瀕臨失傳的舉巖貢茶及其制作工藝進行搶救。看到報道后,潘金土深感作為茶企的責任與使命,遂主動與有關方面聯系,通過商標轉讓的方式獲取經營權,并成立了浙江婺州舉巖茶業有限公司,全方位、系統地推廣舉巖貢茶的品牌文化。
好茶,要有好水,更要有好的文化。為了更了解舉巖的歷史,公司專門成立了一支資源調查研究小組,赴北京國家圖書館翻閱典籍,查閱資料,希望能將被遺忘的舉巖文化拼湊完整。
“資料考究是一項繁復而漫長的工作,所幸,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鄭健美介紹,舉巖貢茶之所以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其自身因素外,與兩位名人分不開,他們就是黃大仙與朱元璋。
傳說東晉時期,有一位叫謝志明的人,身患眼疾,卻勤勞孝順。一日他上山偶遇道翁,道翁說他乃善良之輩,不應受如此疾苦,便指點他說北山之中的巖石邊生有茶樹,搗碎瀝汁,可治眼疾。謝志明依言照做,不料眼疾很快好了。此后,這種神奇的茶葉在民間口耳相傳,人們還給它取名“舉眼茶”。而這位道翁就是黃大仙。
婺州舉巖茶還與朱元璋有著很深的淵源。公元1358年,朱元璋率兵攻打婺州,久日不克,遂屯兵北山。然而因水土不服,軍中眼疾肆虐,朱元璋心急如焚。傳說當晚黃大仙托夢:“欲醫治眼疾,必得北山巖茶。”朱元璋早起途經巨巖,發現巖縫邊皆有茶樹,遂采之制茶送于將士,果然茶到病除。隨后,還一舉攻下了婺州。朱元璋登基后,下令將金華北山“舉眼茶”改稱為“婺州舉巖茶”,并列為貢茶。
鄭健美說,以前只知舉巖是好茶,但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才發現,它的歷史文化基奠是如此深厚,“它,正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金華茶名片!”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