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民情 用真心體恤民意
昨天一大早,沙畈鄉副鄉長戴增榮就急匆匆地往沙畈趕。驅車近一小時,到了他所聯系的店邊村。“老戴,又來村里辦事了!”路過的村民向他打招呼。
店邊的村民,幾乎都認得戴增榮。自從擔任聯村干部以來,每家每戶他都走了個遍。誰家經濟困難、誰家孤獨無伴、誰家的房子該維修,每戶的家庭情況、反映問題和有關事項都被密密麻麻地寫在隨身攜帶的工作筆記上。
此番與戴增榮一起到店邊村的,還有金華電視臺“百姓零距離欄目”的記者和沙畈鄉衛生院的醫生,他們都是為了幫助該村一名叫褚珊珊的女孩求醫治病、實現“微心愿”來的。
正值花季的褚珊珊,三年前患病,飽受病痛折磨的她,如今走路都要拄拐杖。“聽說你身體不好,我們來看看你,有什么愿望要說出來,大家盡量想辦法給你解決。”戴增榮告訴褚珊珊,電視臺和醫院的叔叔阿姨也來了,大家都在想方設法,通過各種途徑全力幫助她渡過難關。隨后,戴增榮又安排村干部護送褚珊珊到金華廣福醫院做一次身體檢查,圓了她進城看病的心愿。
辦妥了為褚珊珊治病的事,戴增榮召集村干部和部分黨員,清理“三改一拆”遺留下來的建筑垃圾。當天,他又按照“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大走訪活動要求,先后走訪了儲衛星、包國平、包文明等農戶,詳細記錄村情民意,當場協調化解了兩起多年的村民糾紛。雖然一個上午只走訪了三戶農戶,但戴增榮覺得很踏實,不是為了工作任務而走過場、走形式,“只有花時間真深入、真了解,才能真正了解民情民意,老百姓才會敞開心扉與你交朋友。”
眼下,在沙畈的鄉野田間,經常可以看到一位位鄉干部深入山村、走村訪戶的忙碌身影;經常可以聽到一個個鄉干部轉變作風、助力發展的動人故事。駐村的鄉干部們以村為家,在村里與村干部商議村務,在田間地頭與村民一起拉家常,在農戶家中訪民情解民憂……這是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變化。
戴增榮只是沙畈鄉近30名駐村干部中的一員。今年,沙畈鄉開展“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大走訪活動,推動鄉鎮干部離開“案頭”走向“田頭”熟悉“戶頭”,拉近與老百姓的距離。走訪期間,干部人手一份《農村戶情登記本》,詳細記錄,做到摸清農戶底數、查清問題源頭、理清幫扶思路,撲下身子聽民聲、知民情、連民心。
在走訪中,聯系周村的干部王晶金了解到78歲的村民周發根家里的電腦很長時間無法使用,拿到山外修了多次,也沒有消除故障。王晶金主動上門,利用自身特長,耐心細致地查找故障原因,終于解決了這個難題。鄉干部還將走村入戶活動與征集“微心愿”相結合,得知困難戶需要電風扇、電飯煲時,當即認領,遇到不能馬上解決的問題,也想方設法,盡力幫助村民們實現微心愿。
“在大走訪活動中,全鄉干部走訪了困難戶、黨員、在家農戶及被拆除的養殖戶和鋸板場業主,收集了民情民意,為群眾解決了一批難題。”鄉黨委書記郭凌燕表示,如今,進村訪戶已成為沙畈鄉干部的工作常態,截至目前,全鄉干部已走訪農戶1900多戶,做到了急事難事見干部、政策宣傳見干部、化解矛盾見干部,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