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沙畈鄉竹筍節發起人周旺興,現在成了家鄉水產養殖業內有名的“蛙總”,場內有上萬只石蛙,他從飼料把關、巡查舍池,再到消毒、換藥從不敢馬虎……他帶著合作社成員們點燃了水產養殖致富夢,打造出了“綠谷清泉”這個沙畈鄉自己的品牌。“去年,養殖場石蛙產量有2000多斤,賣到上海最高價達每斤180元。”周旺興開心地說道。
3年前,周旺興放棄自己經營了多年的裝修事業,選擇回沙畈老家發展養殖業。“這些年來,有人為了抓魚,不惜投放毒食,破壞了我們這的生態環境。”對于這些現象,他深惡痛絕,最后,他決定將村口7公里的溪流承包下來,并利用當地資源發展水產養殖。
正思考著養殖什么水產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他了解到養殖石蛙生態效益相當好。于是他先后到蘭溪、建德等地考察,發現石蛙在上海等地能賣到300元/公斤。如果在冬眠期包裝成禮品盒,可以賣到360元/公斤。
認定了養殖石蛙有前景后,周旺興便著手投資建設養殖場地,并從建德、遂昌引入種蛙200對,投入資金40多萬元。為保證養殖成功率,他先后多次外出學習,還在網上搜索有關養殖技術,更專門請來了浙師大教授作指導。幾經摸索,他不僅掌握了石蛙習性,還攻克了石蛙繁殖技術。
“養殖石蛙的環境和水質要求都很高。它們適合生長在海拔600米的地方,而這里自然條件正好合適,常年也有流動的山澗水。這樣,不但節約水電、人工等成本,石蛙還不易生病。”周旺興說,雖然選好了地方,但因為場內有上萬只石蛙,他從不敢大意,每天都在精細管理著:飼料把關、巡查舍池、消毒、換藥……
養殖期間,周旺興沒有遵循普通方法,而總是推陳出新,不斷改變養殖模式。“這個立體式石蛙養殖采用雙層養殖的模式,產量預計是普通養殖的兩倍。”周旺興給記者展示了他最新研制的立體式養殖法,在大約200平方米的養殖房內,養殖架被設計成了上下兩層,既提高了產量又節省了空間。
為了擴大規模發展石蛙養殖,周旺興牽頭成立“綠谷清泉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與浙師大特種水產研究所合作養殖了金線蛙;先后帶動一批石蛙養殖戶,并吸引了其他鄉鎮有較大規模的生態養殖場(養殖戶)加入其中。如今,他的養殖場石蛙數量達3.5萬只,投入資金340多萬元,是目前沙畈鄉第一家大型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
“今年石蛙預計總產值可以達到500多萬元,如果社員之間抱團發展,經濟效益將更加可觀……”聊起未來,周旺興笑呵呵地說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