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糧食烘干技術更新壯大農機裝備開展服務中心建設
這些天,白龍橋新周家村種糧大戶諸葛松成的糧食烘干中心基地里,工人們忙著砌墻。前不久,諸葛松成購置了1臺5H-12的大型糧食烘干機。他介紹,這是目前白龍橋鎮最有“分量”的糧食烘干機。
“我們的土地全都是從農戶那承包來的,比較松散,澆水灌溉和放水都很不方便又浪費時間,曬谷子就更加不便了。”去年,由于缺乏烘干設備,258畝的雜交水稻未能及時烘干,而晾曬的場地又很有限,這讓諸葛松成直犯愁。最后,他將自家后院養豬的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拆掉改為場地,并投資了72.9萬元用于購買烘干機、建倉庫、現澆曬場等烘干中心建設。目前中心已進入驗收階段,預計建成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將達到90%以上。
“今年烘干機要派上大用場了!”諸葛松成的妻子邵素英開心地說道。據她介紹,附近的村民都覺得烘干機很方便,紛紛要預約烘干。談到烘干機這個好幫手,兩年前建造了烘干中心的種糧大戶楊桂芳深有體會:“烘干機可幫了大忙,去年家里種的有機水稻,全部用收割機收割,然后分批烘干入庫,要是白天沒時間,晚上可以繼續烘,方便、快捷!
近年來,隨著農村土地的轉包、流轉以及萬頃糧田工程的建設,具有一定規模的種糧大戶越來越多,每到收獲時節,水稻晾曬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白龍橋鎮積極推廣糧食烘干技術,引導農民購置糧食烘干機。據諸葛松成介紹,一般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水稻需要晾曬3~4天蒸發水分,這項工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使用糧食烘干機20小時就可將糧食含水量均勻烘干至國家規定的標準范圍內,大大降低了晾曬成本。目前,白龍橋鎮已有3家糧食烘干中心,今年又有2家糧食烘干中心項目等待驗收。此外,還有育秧和現代農業糧食提升等3個項目正在實施過程中。
今年,白龍橋鎮大力推廣農業科技,更新與壯大農機裝備,推廣農田機械化生產與操作,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與經營模式,打造農業示范基地,發展現代農業。截至目前,全鎮農戶購置收割機50多臺、插秧機60多臺、烘干機5臺。據悉,為更好地發揮農機服務中心的資源優勢和專業服務特色,在鼓勵充分挖掘內部增收節支潛力的基礎上,白龍橋鎮還要求服務中心一定要提高農機設施設備綜合利用的驗收要求。如利用育秧溫室的季節性空閑,套種花卉苗木、蔬菜等經濟作物;烘干中心可配套碾米機、榨油機等設備,直接生產銷售菜油和大米,延長產業鏈。
除了農機服務中心的項目管理外,今年,白龍橋鎮積極開展了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的項目申報和管理,其主要服務對象是科技示范戶,該項目將做到業主單位自愿申報,符合區域布局規劃的,成熟一個批復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