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千百年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便開始從各種角度刻畫華夏女性,她們亦柔亦剛,與生俱來母性的包容與奉獻,細水長流,維系著“一個家的風水”,范素芬就是其中一個,在她與丈夫共同經(jīng)營了8年的沙畈土特產(chǎn)店,記者與這位平凡女性聊起了她尋常歲月里的瑣碎故事。
為孩子,這位母親從大山來到城市打拼
2007年8月,恰逢而立之年的范素芬第一次動了走出大山的念頭,因為兒子要上小學了。
隨著沙畈水庫工程建設進度的逐漸跟進,越來越多的沙畈人移民山外,范素芬和丈夫虞文祿經(jīng)營了十多年的五金店日漸門庭冷落,“人一少,生意就不好做。”但更讓范素芬揪心的是規(guī)模迅速變小的當?shù)匦W,孩子的教育始終是她最關注的問題。
“我想在家是開店,出來也開個店,把孩子帶在身邊,上好點的學校。”帶著多年積攢下的五、六萬元的積蓄,范素芬和丈夫在東苑小學外墻邊上租下了一間約十平方米的店面。開店賣什么呢?這段進城路走得有些突然,但范素芬遇上了貴人。鄉(xiāng)里的老書記給她提建議,就賣沙畈土特產(chǎn),還幫她申請到了開店第一年一萬多元房租的政府補貼,并悉心授以經(jīng)營思路,讓范素芬的進城路少了些許坎坷。
采訪中,“政策補貼”、“目標客群”、“團購”等專業(yè)詞匯接二連三從范素芬口中蹦出來,讓人不得不驚嘆當年老書記教導有方,還有這位大山里走出來的母親為之付出的努力。
范素芬8年的奮斗伴隨著兒子的茁壯成長,從小學到初中,眼下,這位母親最大的愿望便是在實驗中學讀書的兒子能考個好高中。
為丈夫,她默默無聞一步一個腳印打理好“夫妻店”
“我嫁給他時,他就開店,我就陪他一起把店做紅火,出來了,我想還是夫妻倆一起做,一步一個腳印,肯定能把店慢慢做好。”范素芬把近二十年的青春投資給了默默無聞的守護,沒有一個人的事業(yè),只有兩個人的生活。
土特產(chǎn)店剛剛開業(yè),鮮有人問津,或困于經(jīng)濟,或源于山里人的樸實,范素芬沒有給新店打廣告,“把質(zhì)量做好,總會有人來買的。”偶有顧客前來問詢,范素芬也不張羅著推銷,只建議他們先買一點回去嘗嘗,吃了覺得好再來。
好品質(zhì)贏到了好口碑,越來越多的老顧客帶著親朋好友走進了范素芬的土特產(chǎn)店。如今,范素芬的沙畈土特產(chǎn)越來越多地銷往外地,老主顧一個電話告知品項、數(shù)量及收貨地址,范素芬便幫忙直接快遞給主顧指定的收件人,主顧可隨方便日后到店里付錢。
“我們品質(zhì)好,顧客都相信我們,我們也相信他們,互相信任吧。”這位山里人家的賢妻沒有過多靈動的念想,在她“一步一個腳印”的主打經(jīng)營策略推動下,夫妻倆的沙畈土特產(chǎn)店從第一年的一間店面變成了第二年的兩間;從自己坐公交車往返補貨轉為由沙畈當?shù)剜l(xiāng)民持續(xù)大批量供貨,隨叫隨到,送貨上門;從最初一年多的持續(xù)虧損轉為目前的穩(wěn)定盈利;從供應土雞蛋、筍干、土蜂蜜、土菜油四個沙畈土特產(chǎn)單品到如今擴展至武義宣蓮、磐安土面、金華火腿等周邊經(jīng)典土特產(chǎn)。小店日漸興隆的背后是范素芬八年來與丈夫風雨同舟的堅持與付出。
為父母,她往返奔走,把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埋在笑容背后
“我是父母最小的孩子,父母近45歲才有了我。”來金華開店,是范素芬第一次離開父母。當年,二老已年近耄耋,老人家總比年輕人多些人生閱歷,深知在外打拼的艱辛,一致不贊成女兒的決定。但為了孩子,為了更好地生活,和千千萬萬華夏女性一樣,范素芬母性中剛強的部分被喚醒,她安慰二老,舉步前行。
除卻逢年過節(jié),范素芬每每進貨,都會去看望二老,而最初經(jīng)營土特產(chǎn)店的那段日子是最考驗范素芬演技的時候,“最小的孩子總是最受寵的,忽然看不見我了,老人在家總擔心我們在外面吃不飽。”小店經(jīng)營不善,范素芬也暗自命令自己收起愁緒,一個勁地告訴老人一切都好,讓他們放心。
自移民之后,沙畈鄉(xiāng)里的年輕人多數(shù)外出打工,給范素芬的土特產(chǎn)店供貨的多是留守在家的老人。小店經(jīng)營之初,即便范素芬進貨盡可能少量多次,但存貨依舊嚴重,耗損較大,但面對一再的虧損,范素芬堅持收貨就結賬,“虧也要虧自己。”是母親給孩子自我表率的誠信,或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都融在一位平凡華夏女性長久的沉默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