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阿里巴巴網站創始人、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馬云,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國際知名。而說起馬云的爸爸馬來法,雖然知道他的人沒有那么遍地都是,但是在文藝界,他也是個風云人物。我有幸認識了他,而且與他交往的時間很長,因為他既是我的頂頭上司,也是良師益友。
馬來法老師1939年生于杭州,早年從事攝影和曲藝創作、曲藝表演,后來兼任省曲藝家協會秘書長,再后來擔任省曲協副主席、主席。我因為任金華市曲協主席近20年,他是我名正言順的上司了。
記得初次認識馬老師是1976年吧,省里組織一臺曲藝節目準備參加全國曲藝會演,馬來法老師參與創作的一個節目和我創作的金華道情曲目有幸選中參加修改。時間好像是清明節過了不久,走在杭州大街上,時不時會看到悼念周總理的大字報,在杭州百貨公司大門上面平臺上擺著用鋼筋做的很大的一個悼念周總理的花圈。那時,全省各地選上節目的作者、演員都集中在省委米市巷招待所,馬來法肩背相機,顯得非常活躍,給我印象頗深。而在作者中只有我是十足的農民,我們彼此雖不知對方姓名,卻也會點頭打招呼。我忘不了母親教我的“做人就要做”、“力氣是浮財用了還會來”的話,早上起來,走廊上掃地,飯后在餐廳幫炊事員揩桌。一次,我正在揩桌,他走過來對我說:“你能夠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很好,但必須記牢,修改作品是第一位重要的。”幾句話,顯出了他的坦率和真誠。事后,才知道他叫馬來法。
1982年3月,馬來法老師已經是省曲協副秘書長,這也是我到文化館工作的第三個年頭,畢竟我是從田畈里來的,像只井底之蛙,對從事的曲藝工作認知很淺,很需“充電、加油”。一天,突然收到馬老師的一封信,說全國曲藝(南方片)會演在蘇州舉行,讓我參加觀摩。這封信如給我送來及時雨,讓我開心得不得了。于是,我就有了第一次出遠門的蘇州之行。那次參演的有14個省(市、區)15個代表隊(包括解放軍代表隊)12臺77個節目,有40多個曲種,差不多都是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我好比只吃過家里青菜豆腐的人,一次嘗遍各地美食,真是大開眼界,大飽眼福。而且也是第一次游了蘇州園林,想不到中國還有這么好的地方;我們還在寒山寺和西藏代表隊合影留念。那次觀摩,連同收到馬老師通知時的高興勁,至今還時時讓我回味。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精力正旺,創作的作品和節目,不斷在地區、省刊發表、舞臺參演和獲獎,有的節目全省廣播,有的在浙江日報全文刊登,也有參加北京演出。那時,我自己還沒有加入中國曲協的想法,因為想到加入國家級協會是非常難的。這時,我意外收到馬來法老師寄來的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登記表,還附有一信。原來,他平時非常注意我的創作情況,說根據我的成果,他愿意推薦我加入中國曲協;之后,他又電話催來,要我抓緊填好表寄去,比我自己還急。在他的關心下,1985年3月,我終于被批準成為全國會員,在當時也是我市最早的全國曲協會員之一。
1986年,省里舉辦曲藝新曲目比賽,我創作的《借姐夫》有幸選中,當時我和表演者滕珍珠,想嘗試一下可否將道情筒倒置一個“架”上,下裝滑輪,演員在表演時“脫開”情筒,可以邊走邊唱還加動作,更有表演空間。我把想法同馬老師說了后,得到了他的支持鼓勵,他說嘗試一下可以,失敗了也不要緊。就這樣,我們請浙江婺劇團的王小寶做了一個架,第一次在金婺排演場全市共青團大會上演出,受到了青年們的熱烈歡迎,之后,我們又到孝順、義烏等地農村演出,同樣受到歡迎,接著參加全省曲藝新曲目比賽,獲創作二等獎和表演二等獎,還得到上海市職工觀摩小組特別好評。
當年,在全省11個地市曲協主席中,我是最缺社會活動能力木兮兮的一個,在大家眼中,公認為“章竹林是個老實人”,也正因為這樣,馬老師對我越加關心照顧,有那么幾次通知我參加曲藝采風或作品加工,碰巧單位經費周轉不開,我就電話里對他說,很想參加,就是報銷有困難。他就說:“先來吧,經費我們想法解決。”使我有了學習機會;活動結束時,他還忘不了向省曲藝雜技總團團長、省曲協副主席魏真柏打個招呼:“老魏,等下你車子送章竹林去火車站。”
一次參加全省曲藝界“學習陳云同志關于評彈的講話”讀書會,會期十天。第八天,我對馬老師講,我說會議后想再住一個晚上,他問我干什么?我說:我父親70多歲了,還沒來杭州過,我想帶他到西湖邊幾個地方,還有靈隱寺去玩一下。馬老師說:這是好事啊。這樣吧,你抓緊把學習心得寫好,打電話回去讓你爸爸明天就來,讓他住這里,有個杭州作者晚上不住這里的,我講一下,空的床給你爸睡。不然,這里住宿費很貴的。第二天,我爸爸來了,馬老師又讓他在一起吃飯,坐到他旁邊聊天,一見如故,好象早就認識一樣。后來,我父親說:你們這位領導真好,沒一點架子。
在多年交往中,我難得幾次到他家拜訪,每次見到他夫人——馬云的媽媽,見她都是在看劇本;見我,她給泡上茶,自己繼續看書。后來才聽說,馬云媽媽也是從事表演藝術的。那時,偶爾看到少年馬云兄弟。他們對我招呼一聲也就都忙自己的事去了,我也沒什么記憶了。
退休后,馬老師被聘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畢生的曲藝工作,使他對浙江民間曲藝了如指掌,在評選省級“非遺”和國家級“非遺”中,他把金華的傳統曲藝如金華道情、蘭溪攤簧、永康鼓詞等等大力宣傳,極力推薦,奔走呼號,使這三個曲種上了國家名錄,也使浙江傳統曲種在全國“非遺”名錄中成了名列前茅的“非遺大戶”;而他自己也被命名為浙江省首屆精神家園守護者。特別是我女兒而今也在文化館從事我的老行當——曲藝工作,在業務上也得到了馬老師的關心和幫助。
馬老師長期擔任省曲協領導,推出了一批批優秀作品和曲藝新人,最有代表性的是紹興蓮花落,像胡兆海、倪齊全、翁仁康都是全國排得上號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耗費大量心血培養的現任省曲協主席的翁仁康,已兼任全國曲協副主席,一顆曲藝界的新星;雖然金華曲藝拿不出更優秀的人才和作品,馬老師退休后仍念念不忘,今年年初還到金華來關心金華“非遺”和民間曲藝呢。
然而,當有人說起問起他兒子馬云的事,馬老師卻非常低調。有一次,我也在場,聽他只是幾句話一帶而過,平平淡淡,波瀾不驚,顯出一個睿智父親的淡定、沉穩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