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是婺城區竹馬鄉姜衙村人。金華人對他卻比較陌生,但在上海卻有非常高的知名度,是個家喻戶曉的教育界名人。從1950年到1990年,他在復旦附中度過了41個春秋,從教師到教研組長、教導主任、校長和名譽校長,其中他擔任了26年的校長、5年的名譽校長,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全部獻給了復旦附中的教育事業,把一所速成中學辦成國內外聞名的名牌中學
少年時就深知上學的不易,因而讀書十分用心,國文學習成績十分突出
姜拱紳1920年7月出生于金華婺城區竹馬鄉姜衙村。父親是小學教師,母親為家庭婦女。6歲進初級小學讀書,13歲高級小學畢業。由于家境清貧,小學畢業后就在家務農。第二年,在他二哥未能考上高中的前提下,他的父親才讓他報考,得以在金華中學讀了三年初中。姜拱紳少年時就深知上學的不易,因而讀書十分用心,國文學習成績十分突出。
初中畢業后,由于家中經濟更為困難,姜拱紳只好放棄升學,到一所初級小學任教師,時年才16歲。當時,農村小學是復式教學,一個教師同時教幾個年級的課,這為他今后做個好校長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當年的姜拱紳,十分渴望繼續求學,他在當了一年小學教師之后又去金華中學報考高中。當時,報考高中要考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歷史、地理七門學科,錄取比例只有10∶1,但他學習刻苦努力,以較好的成績考取金華中學的高中公費生。三年刻苦認真的高中學習,各科成績較好,尤其酷愛國文、英文,給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對他后來的辦學產生深刻的影響。
高中畢業后,又為生活所迫,付不起路費(當時抗日戰爭,大學大都內遷),他未報考大學,又只好到小學教書。在教書時積了點錢,加上親友的資助,第二年他報考了七所大學,六所大學錄取了他。他最終選擇了當時東南一帶聲望最高的國立浙江大學龍泉分校文學院。讀了一年之后,又因所選史地系二年級必須赴貴州總校上學,姜拱紳負擔不起路費,只好請了長假,回鄉重操舊業,做了一年小學教師、三年中學教師。抗戰勝利后,26歲的姜拱紳再度萌生報考大學繼續求學的念想,被設在金華的英士大學經濟系錄取。當時,他一邊在大學讀書,一邊在一所中學兼課,以教養學,維持學業。直到1949年金華解放,他在英士大學學習了三年。解放后,因英士大學法學院并入復旦大學,他又跟隨學校到上海學習一年。1950年,他從復旦大學畢業時已到而立之年。24年斷斷續續的時間里,姜拱紳走過了他人難以想象的求學、綴學、求學、教學,再求學的不同尋常的人生求學之路,為他以后開創人生業績練就了堅強的意志和毅力。
在復旦附中這所學校里整整工作了41年,直到1990年70周歲時才退休
大學畢業后,姜拱紳再到華東人民革命大學學習三個月,結業后被分配到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復旦附中前身)教書,這已是姜拱紳第四次走上教壇執拿教鞭,也是他正式工作的第一站。誰也想象不到,姜拱紳以此為起點,終身奉獻上海的教育事業,在復旦附中這所學校里整整工作了41年,直到1990年70周歲時才退休。
1950年9月至1955年初,他任語文教師,擔任語文教研組副組長。當時,教語法,沒有教材,他想方設法自編教材,教其他老師,老師再教學生。后來又教政治,擔任教研組組長。那時,整個國家高中政治課曾停開過2~3年,他利用自己雄厚的功底,給高中學生開設政治選修課,青年時代的姜拱紳,一走上教壇就開始嘗試著進行教育改革。
1955年,姜拱紳被任命為辦公室主任,半年后擔任教導主任。1959年工農速成中學改為復旦大學預科,他任預科主任(也就是校長)。1962年復旦大學預科改為附屬中學,他任校長,后兼任學校黨總支書記。在這期間,他竭力主張高中學制為三年,將1959年以來實施的兩年制半工半讀改為三年,堅持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1960年,姜拱紳嘗試按程度編班,其做法一直被復旦附中延續。1962年起實施免試、選試等教學改革,大力提倡講座課,提倡課外閱讀,大力開展課外活動,創建了復旦附中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后,他和其他校長一樣被“打倒”,1970年才被“解放”,重新出任復旦附中教育革命組長。在這期間,他始終注視著附中的變化,關心著附中的前途。后來,在他有限的權力內,竭力恢復被“四人幫”破壞的復旦附中教學秩序,在全市較早地重抓教學。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后,姜拱紳又續任校長。直到1984年他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于“名譽校長”稱號,退居二線工作,到1990年退休。在這期間,他致力于復旦附中的整頓、恢復與發展工作,他整頓了被“四人幫”破壞的教學秩序,恢復了復旦附中良好的校風教風與學風,開展教育改革,發展復旦附中。他曾在附中嘗試用英文上課,選派教師到美國進修等等教學探索。
從1950年到1990年,姜拱紳校長在復旦附中度過了41個春秋,從教師、教研組長、教導主任到校長、名譽校長,其中26年擔任校長,5年二線名譽校長工作,他把自己的青年、中年和老年全奉獻給復旦附中的教育事業。
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的人才苗子,形成了復旦附中的辦學特色
姜拱紳在26年中擔任校長工作和5年名譽校長二線工作期間,辦學效果顯著,培養了一批批高素質的人才苗子,造就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教師,創建了穩定的教學秩序與良好的教育風氣,創設了在培養目標上學生五育和諧發展,在學校工作中始終以教學為中心,在教學上一貫堅持因材施教,在教學管理上尊重教師、依靠教師辦好學校的辦學特色。
1962年以前,華東人民革命大學附設工農速成中學或預科畢業生直升大學。1962年,上海市決定預科生改變直升辦法,參加全市統考。消息來得那么突然,幾乎沒有多少復習迎考時間,附中卻取得了第一榜(重點學校)70%,第二榜(一般學校)時增至90%的好成績,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自此以后的數十年,附中的高考升學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有些年高達98%,有好多班級為100%。在姜拱紳任校長或名譽校長期間,復旦附中為高校輸送了近萬名人才苗子。
復旦附中學生參加語文、政治、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美術、航模計算機等競賽中獲得市級以上獎勵,在上海市重點中學中名列前茅。特別是在1984、1985年第35、36屆美國中學生數學競賽中,復旦附中曾兩度榮獲團體第一,兩位學生先后奪得唯一的金牌。在任期間曾有兩次“人才高峰”的出現。1962年至1965年,不僅高考大面積豐收,而且出了許多德才兼備的好苗子,后來這幾屆畢業生不僅成了復旦大學一群管理、教學“雙肩挑”的骨干力量,而且還出現不少擔任上海市委市府重要領導崗位的人才。1979年至1985年,粉碎“四人幫”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的大好形勢使剛剛恢復重點的復旦附中進入了新的鼎盛時期,一大批才華橫溢的畢業生在進入各高校后紛紛嶄露頭角,很快在世界多個國家取得可喜的發展,成為一些學科領域的活躍分子。
在姜拱紳治校的32年中,復旦附中涌現出數以百計的具有高水平教育、教學能力的教師,這些教師具有很強的駕馭教材的能力、課堂教學組織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與動手操作實踐能力,他們經常在上海市以及兄弟省市舉辦公開課、觀摩課,贏得各方較高的評價。
復旦附中的絕大部分教師結合自己教學實踐經驗,撰寫教學科研論文,發表專著文章,編寫教材、教學參考書、復習指導書和學生課外讀物,拍攝教學錄像片與教學電影片,這在上海的重點中學中是非常難得可貴的。
復旦附中擁有眾多的特級教師和高級教師。1980年首次進行教師職稱評聘,復旦附中就有47位教師被聘為中學高級教師,至1990年共有9位教師先后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特級教師。眾多的特級教師和高級教師是復旦附中辦學的骨干力量,是復旦附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姜拱紳長校多年心血的結晶。
姜拱紳在治校的32年里,一直追求教學秩序穩定。姜拱紳不主張教育改革跨大步,認為教育改革要漸進,走小步。即使在教育改革中,也要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否則不要講改革難以實現,正常的教學也難以開展,要做到這些在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決非易事,姜拱紳硬頂軟抗各種錯誤做法,堅持學校工作以教學為中心,竭盡全力建立穩定的教學秩序,使復旦附中以穩定的教學秩序而聞名于全上海乃至全國。
姜拱紳在《我的教學生涯》中說:“有人說我是保守派校長,也有人說我是傳統派校長。其實我不是保守派,也不是傳統派。我是講實際,如果稱派,我便是務實派。”姜拱紳為復旦附中制定的校訓就二個字“求實”。受之影響,復旦附中領導在工作中一直注意務實、穩健,實實在在地抓教育,實事求是地對待辦學中的問題,不輕易地大變大改,形成了務實、穩健的領導作風。優良的校風、教風與學風也是姜拱紳所堅持的,他在60年代初期長校時為復旦附中總結出“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五育兼修,為國輔才”的校風,“從實從嚴,知能并重,團結互助、教書育人”的教風,“刻苦踏實,一絲不茍,勤于思考,勇于進取”的學風,上世紀80年代又加以發展。優良的校風、教風與學風助推復旦附中走向輝煌,1982年成為上海市首批“上海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之一。
從1959年至1990年,姜拱紳在復旦附中辦學治校32年,復旦附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辦學特色。正如他后來在回憶中所說:“做任何事情,能力排眾議,獨辟蹊徑固然是一種創造,而能廣集前人和他人之經驗,取其所長,用以為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四有’人才服務,即使談不上是創造,至少也是一種發展。”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60年教育改革發展巡禮》特別強調:“歷史上,姜拱紳老校長提出‘兩個課堂實現三個目標’的辦學方針,實施以大中學銜接為中心的教改試點,適度減少必修課課時數,推行選修課和免修課程制度,努力培養‘全面發展學生、擁有特長學生、各種類型尖子生’,取得了顯著成效,堪為經典。”
后記
有一次筆者到竹馬鄉政府辦事,聽說他們鄉有人曾在上海復旦附中當過校長。使筆者馬上回想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在中學任教時,教育界盛傳的全國高考升學楷模學校中就有上海復旦附中。為此,筆者有意收集相關資料,了解這位金華人鮮有所聞的求學、從教的不平凡足跡。回眸姜拱紳的一生,雖然從事的不是驚天動地的事業,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普通教育,在一個學校一蹲就是40多年,從事他熱愛的教育事業,執著追求他的教育夢想。雖然他沒有留下耀眼的豐功偉績,但他桃李滿天下,“花重上海城。”
2010年恰逢婺城區修編區志,筆者便將姜拱紳簡介提交區志辦,后經《婺城區志》主編盛尚紀先生潤筆定稿,將姜拱紳先生納入婺城知名人士錄。
今特撰此文,介紹金華先賢姜拱紳的求學、從教等不平凡經歷和事跡,以示紀念!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