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要建設美麗新農村,就必須合理規劃農村布局,加強村莊環境整治,保護農村生態環境,構建和諧人居環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業迅速發展,每年畜禽養殖糞便及糞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畜禽糞便污染問題成為當前農業面源的主要污染之一。根據國家環保總局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畜禽養殖糞便排放量為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的3至4倍,其中畜禽養殖糞便是COD排放量之和。畜禽養殖糞便不經過任何無害化處理直接排放,嚴重污染養殖場周圍環境,導致水體和大氣的污染。畜禽養殖糞便的不合理處置,不僅會造成大量蚊蟲滋生,而且還會成為污染源,造成疫病傳播,影響人類和畜禽健康。要抓好畜禽養殖糞便污染治理,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科學規劃畜禽養殖布局,實現畜禽養殖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要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規模適度、相對集中”的思路,充分考慮水源、交通、防疫、污染等環境因素,改變小而分散的畜禽養殖方式,把具備一定養殖規模的養殖戶集中到一起,遷出村莊,重新選址,在遠離居民區,對環境影響較小的地方建設養殖場,嚴格控制小型畜禽養殖戶盲目發展。加強新型養殖戶規范化、標準化、規模化建設,這樣既便于爭取各項扶持政策,又減少資源耗損和環境污染,在增加經濟效益的同時,提升農民居住環境質量,促進新農村建設。
二是改善畜禽污染嚴重現狀,實現畜禽養殖潔化、凈化、美化創建。實現畜禽養殖區與居民生活區相分離,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需要,結合當前開展的“三改一拆”行動,整治私搭亂建的牛棚、豬圈、雞舍,潔化畜禽養殖環境。對于各家各戶零散養殖的畜禽,一般在幾頭、幾只左右,不可能搬遷的養殖戶,加強畜禽糞便管理,采取還田施肥、統一收集、定點填埋、指定人員集中處理的方式,杜絕畜禽糞便亂排亂倒現象的發生。要加強村莊基礎設施改建,在人口相對集中的村,采用地埋式排污管網設施進行處理,在人口密集低的偏遠山村,采用溝、渠、山林等自然系統就地處理,因地制宜建立化糞池,切實解決污水無處排放、糞便亂堆棄的問題。
三是大力發揮基層組織作用,實現畜禽養殖的制度化、人性化、長效化監管。
一是加強宣傳,營造氛圍。聯合各村委會在全鄉廣泛開展環境保護教育,樹立黨員畜禽養殖示范戶的先進典型,以點帶面,充分利用廣播、農民信箱、紛發“美化家園”倡議書等方式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為整治工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在治理過程中深入細致做好養殖戶的思想教育工作,爭取養殖戶的理解和支持,杜絕糞便偷倒溪河的不文明現象,引導村民養成良好、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使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深入人心,不斷增強農戶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二是加強監管,完善機制。充分發揮好村級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帶動村級各類組織各支隊伍加強對畜禽污染治理的監管力度。引導各村通過村規民約來規范養殖區域、排泄物處理,利用村規民約的方式對畜禽養殖,加以約束和規范。政府與個行政村簽定治理工作責任書,并將該項工作列為各村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政府對畜禽污染治理工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并將這項工作治理的成效,列入“一票否決制”的范疇。同時,加強對養殖戶的培訓和指導,采用現場參觀、專題講座等方式,推廣先進的治理技術和養殖模式,并定期對畜禽養殖排污量進行跟蹤監測,完善動態長效監管機制。
四是發展生態循環綠色經濟,實現畜禽養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要以生態循環養殖為基礎,以沼氣池建設為紐帶,提高現有沼氣池的利用率,推行“畜—沼—農”立體生態發展模式,走綠色經濟生態循環之路。鼓勵和扶持養殖大戶,利用牛糞、羊糞、雞糞等有機物進行加工“變廢為寶”生產有機肥,例如金華市惠君生物有機肥廠,就是在原奶牛養殖大戶基礎上發展的有機肥生產,不僅對本養殖場的牛糞進行消化,而且還將周邊的一些養殖大戶生產的牛糞進行收集消化。目前,日處理消耗牛糞約50噸,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給生產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不僅可以解決畜禽糞便的出路,又防止環境污染,又促進長山生物有機肥廠的經濟效益,同時又促進養殖業、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既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又帶來了較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后,政府在增加畜禽養殖環境管理方面的投入,可將過去的生產鼓勵性補貼便成為綜合利用及環境保護補貼,確保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投資的落實。我們要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業資源,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全面開展節能減排行動,著力提高農村環境質量,構建生態優美、和諧穩定的新農村。
(作者系長山鄉黨委書記)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