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塔地宮就是塔下寺嗎?
——本報記者為您破解萬佛塔地宮百年之謎
在金華市區(qū)古子城附近的酒坊巷與將軍路的交叉路口,流傳著一個古老的地名——塔下寺,人們不禁要問:塔下寺的塔在哪里?塔下寺與萬佛塔又有什么關系?
直到1956年,萬佛塔地宮的考古發(fā)掘讓這座幾近被遺忘的古塔成為全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一系列地宮之謎更給這座古塔平添了幾分神秘;2010年3月金華市博物館正式開館,金華市民要求萬佛塔地宮文物回歸故里的呼聲又一次引起各界矚目;2012年3月金華市又推出了“三江六岸”十景的規(guī)劃方案,規(guī)劃復建萬佛塔。對此,記者采訪了當年萬佛塔地宮發(fā)掘當事人——今年91歲的何孫耕以及金華市文物博物館副研究員蔣鵬放等相關人員。
萬佛塔屹立近千年被毀
據相關資料考證,塔下寺即密印寺(曾稱之為永福寺)。密印寺位于金華城北,現(xiàn)將軍路122醫(yī)院處,始建于五代時期(公元907至960年);時至北宋年間(公元1008年至1016年),寺中僧人化緣建塔,塔高九級,呈六邊形,磚木結構,本名密印寺塔,因塔身磚塊均刻有佛像,故當地俗稱萬佛塔。
彼時佛教興盛,萬佛塔擇高地而建,成為婺州地標建筑。坊間至今亦有傳言,你若站在上浮橋看金華,整個金華城就像一條船,船頭朝東,萬佛塔像桅桿,通濟橋就是跳板,北山—萬佛塔—金華府衙就是舊金華城的中軸線。
時至明代,官府于金華城北高地萬佛塔近處(現(xiàn)侍王府位置)設考場,婺州下轄各縣有商賈于考場周遭建私人考寓,稱之為永康考寓、蘭溪考寓、東陽考寓等,以供本縣一年一度童生試考生備考之用,傳言常有童生供奉佛祖以求取功名,密印寺因此香火不斷,長盛不衰。
至清道光二十七年,萬佛塔大修,增至十三級,塔高至五十米,后重修復原為九級。
清末廢科舉,密印寺日漸門庭冷落,后逢近百年的戰(zhàn)亂,千年古剎夷為平地,萬佛塔亦不幸遭損毀。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1939年,日軍欲切斷杭金衢三地交通樞紐,派出飛機轟炸金華火車站,當時駐金華的國民黨軍隊79軍軍長王鐵漢受令:因萬佛塔目標過大,予以拆毀。王鐵漢為保護古塔,支起腳手架,進行拆毀,最后留下三層,但拆移出的萬佛塔原材料目前已不知去向。侵華日軍占領金華后,萬佛塔又被拆毀兩層,僅存一層多。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