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完早飯、把孫女送到學校后,我就會到孫家村做來料加工,一天下來大概可以拿到五、六十元的加工費。”羅埠鎮上張村村民張大嬸告訴筆者。據悉,近年來,隨著該村來料加工業的發展,從事來料加工的村民日漸增多,孫家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來料加工村”,周邊許多村民都會聚集在此做來料加工。2012年,該村還被評為了“金西開發區來料加工先進村”。
58歲的潘曉香是孫家村的一名來料加工經紀人。說起自己的“來料加工”之路,潘曉香表示還頗有幾分坎坷。20多年前一次偶然機會,她在親戚家看到有人在做來料加工,收入還不錯,有生意頭腦的她馬上就聯想到村上大多數村民都靠務農為生,每天早出晚歸,收入也不是很高,辦個來料加工點應該不錯。
說干就干,潘曉香開始跑上海、寧波找廠家,一開始沒有工廠肯把單子放給她做,但見她一次又一次地堅持,就試著讓她做了一些單子。潘曉香知道機會來之不易,就更嚴格以待,慢慢地,她就做出了口碑。現在,潘曉香接手的單子常常“排起了隊”,加工的活也是五花八門。2012年,潘曉香發放來料加工費將近150萬元。
目前,潘曉香的來料加工點有20多名工人,另外還有30多拿到自己家里做。這些人當中,大部分是和張大嬸年紀相仿的婦女。張大嬸說,自己村上的土地被征用了,可干的農活也少了,兒子、媳婦又外出務工。因為要在家照顧老人,小孩,她不可能去廠里上班,所以和村上許多的留守婦女一樣,選擇利用空余時間做點加工活也可以補貼家用。
羅埠鎮分管來料加工的方映涵介紹,正因為方便、易學,沒有門檻,一經引入,“來料加工”便廣受到村民的歡迎。
家住羅埠鎮后張村的鄭衛明,雖然只是做來料加工,但和上班族沒有什么區別,三年前,他開始在潘曉香的加工點做工,他說:“現在村里的大部分青壯年都出去經商、打工了,原本繁榮的村莊一下子冷清起來。但自從這些加工點建立以來,許多留守勞動力都到加工點做工,村子好像又熱鬧了起來。”
方映涵介紹,孫家村的來料加工相對發展得較早、較好,現在村上有10多個“加工點”,每年發放的加工費將近400萬元。“來料加工讓留守勞動力有了事情干,實現了就地就業,很多低收入家庭也借此改善了生活。現在是人人有事干,村村無閑人。”方映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