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記者跟隨瑯琊鎮婦聯工作人員在瑯新村各個來料加工點看到,隨處是忙碌的加工場景。近年來,隨著來料加工業的發展,成就了一批能人,富裕了一方百姓,來料加工經紀人也逐漸成為來自基層、活躍在基層的創業致富“領頭羊”,來料加工點也成了農村富余勞動力賺錢的好去處。
一走進胡小英的加工點,就看到十幾個婦女坐在平車前,專注著手頭上的活兒。得知記者來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開了,不時又家長里短一番,歡聲笑語不斷,不由地讓人羨慕起如此輕松、歡快的工作氛圍。2002年,家住瑯琊鎮偏遠山區東坑村的胡小英一家和其他村民,在政府的幫助下走出大山,住進了瑯新村。如何讓移民農戶增加收入?在“政府推動,龍頭帶動,百姓主體,市場運作”思路引導下,婺城區在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移民安置點、下山脫貧點都建立了來料加工點,低收入戶、殘疾戶和婦女,尤其是下山脫貧的移民有了穩定收入來源。
“現在的收入比下山移民前翻了好幾倍,生活條件那是以前沒法比的。”胡小英來料加工點負責人黃東來對記者說,即使在今年經濟低迷、行情差的情況下,他的加工點也發放了50多萬元加工費。“在婺城區農辦和婦聯支持下,我前年開始做來料加工業務,今年又增加了一個加工點,機器設備增加到了30臺,明年我還可以享受以獎代補政策”。
就在胡小英來料加工點對面的向平家紡來料加工點同樣可以聽到電機馬達發出的陣陣聲響,就連老板余向平也在平車前忙碌著,一位工人笑著告訴記者,別看老板是男的,那平車活絲毫不亞于我們女同胞。“我們做來料加工已有七八年了,剛開始也挺難的,通過點滴積累形成現有的規模真是不易,今年經濟形勢不好但對我們并沒有什么影響,我們做的都是老客戶,大家知根知底,相互都很放心”。余向平告訴記者,家紡來料加工有季節性,忙時量大,閑時基本沒有,為了留住工人他們也會在閑時找些購物袋來加工,因此今年一整年都沒空閑過,光一年的來料加工費就發出40多萬元,有時自己來不及做還介紹給別的加工點去做。
在瑯新村記者還見到的新蘭村的來料加工經紀人陳愛仙。“農辦每年都會在移民村舉辦縫紉工培訓班,這里工人好找,熟練工多,貨能及時趕出來,現在我已經有四十多名工人了”。陳愛仙說,隨著規模的擴大,最大的困難就是工人和場地有限,因此今年6月她把原先在新蘭村的新旺工藝品廠搬到了瑯新村。加工場地搬出來后,部分工人也跟著陳愛仙出來,但有些在家里要照顧老人和小孩沒法出來的,陳愛仙會把原料給她們帶回,等她們加工好了在去收回來。“現在政府支持來料加工的力度越來越大,不僅可以享受很多優惠政策,各種配套服務也完善了起來,現在我們加工點的工資都實行銀行代扣,這樣我們經紀人省了不少麻煩”。陳愛仙高興地說道。
“由于來料加工有著就業門檻低、創業風險小、就業方式靈活等特點,深受廣大婦女的青睞,我們村來料加工經紀人已有11人,走進村里就能看到家家戶戶都有加工活在做。”瑯新村的村干部告訴記者,全村村民都是從瑯琊偏遠山區的東坑村、西坑村、嶺后村移民下山的。在政府引導下,村里辦起了多家來料加工點,移民的村民年人均收入從下山前的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5000多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