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農村干部四種意識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行了全面部署,明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這些工作的落實和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來提供堅強保障。農村三委干部是黨的各項政策措施在農村正確貫徹落實的根本保證,要大力推進以美麗鄉村為龍頭的新農村建設、加快實現全區三化同步發展,都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干部隊伍建設。
一、我區農村干部隊伍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全區共有563個村(居),共有1713名農村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1755名村委會委員,村級干部隊伍呈現出文化程度提高、年齡結構改善、婦女比例提升的良好態勢。近年來在廣大農村干部的努力下,全區新農村建設各項工程扎實推進,基本完成了整區整治,農房改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建設,農村基礎設施長效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有效提升了全區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實踐證明,婺城的農村干部是一支能夠為民謀福利、辦實事的隊伍。然而,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我區的村干部隊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有:
(一)存在占位現象,不想干事。部分村主要領導當選之后,長期外出務工經商辦廠,根本沒有時間精力為村民服務,只占位置,不謀其政。有的村干部在思想意識上不求創業創新,怕擺不平、怕麻煩,不想干事,只想混混日子當“太平官”。部分村派系重,“兩委”班子各立“山頭”,工作不溝通不商量,村干部之間矛盾尖銳、互不買賬,相互詆毀、互不配合,“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將主要精力用于內耗之中,不想干事,導致新農村建設各項工作難以順利開展,鄰里糾紛難以得到及時化解,群眾怨聲載道。
(二)自身素質不高,不會干事。當前,各項新農村建設項目業務性不斷增強,加之農民的民主意識不斷提高,對村干部的業務能力和理論修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就使得一些年齡較大、文化較低的村干部,在領導村集體發展,為群眾謀福利,處理村內日常事務時,顯得力不從心,從而導致群眾產生怨言,對村兩委的辦事能力失去信心。以某山區鄉為例,村兩委中55周歲以上的有20人,占到了36.4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1.92%,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卻占到了1/3。
(三)民主意識淡薄,干不好事。少數村干部民主意識依然比較淡薄,通過畫圈子,搞親親疏疏,使權力逐漸集中起來。日常工作中,不認真執行各項村務管理民主制度,在“三務”公開方面,一些村的主要干部對于敏感的問題,比如財務問題、補貼問題,往往不公開,或者半公開,村民看不懂來龍去脈。在新農村工程項目建設中夾雜私心,更有甚者參與其中,并從中牟利,致使一些民生項目,變成了民怨項目。從前段時間的情況看,在項目資金管理中,依然存在將白條子作為支付款的原始憑證;不合理開支;工程建設項目未實行工程審計等現象。
(四)任職期限偏短,干不成事。在工作中,大多數村干部認為村兩委的任期太短,普遍存在“一年選、二年干、三年等著換”的情況。新一屆村官上任之時,都做出了不少辦實事的承諾,這些承諾需要在任期內加以兌現,但是有的項目從策劃到上馬再到完工前后跨度比較長,如果沒有連任村干部的工作思路難以繼續貫徹,就會導致原本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的項目陷入停頓狀態,最終半途而廢,使前期耗費的人力財力付諸東流。
二、把握兩個轉變,增強農村干部的四方面的素質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村干部的角色定位面臨著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方面,在職責定位上,由“管理者”“執行人”向“服務者”“領頭人”轉變。過去農村干部的職責是以執行上級指令,完成上級任務為主,主要任務可以慨括為“催糧、拆房、拖娘”,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村干部的職責要逐漸向科學發展宣傳員、新農村建設帶隊員、致富示范員、社會事業組織員和維護穩定協調員等方面轉變,真正實現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換。另一方面,在工作導向上,由“對上負責”向“對上與對下負責”相統一轉變。近年來,隨著廣大群眾民主參與意識的提升,以及對村干部各項管理、監督制度的不斷強化、完善,農村黨員、群眾在村務監督和日常村務管理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為此要當好一名村干部,不僅需要上級的認可度,更離不開黨員、村民的公信度。在把握上述兩個方面轉變的基礎上,在加強農村干部隊伍建設過程中必須增強他們在四個方面的素質:。
(一)想干事的意識。群眾選干部,是為了讓干部為村民多做實事、多辦好事。為此,作為一名合格的農村干部,就是要緊緊圍繞任期目標和年度創業承諾,分清輕重緩急,注意工作方法,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加以解決,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抓好落實。實踐證明農村干部為群眾辦事越多,群眾就越擁護,在群眾中的威信就越高。反之,如果只是給群眾開開空頭支票,只說不干,就會失去群眾的信任。要進一步加強宗旨觀念教育,同時,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強村干部創業承諾、創業承諾“雙述雙評”辭職承諾、不稱職村干部的正常退出等工作制度建設,落實對村干部任期目標和年度辦實事計劃的全程監督和考核,努力形成一種促進村干部干事的良好氛圍和倒逼工作機制。
(二)會干事的能力。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是以美麗鄉村建設為龍頭,其他各項工程齊頭并進的系統工程。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課題。這些都要求農村干部必須進一步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理論、業務技能的學習,確保各項工作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開展。在實際中,我們許多村干部還存在一定的思維定勢和慣性,在文化程度、思想觀念、能力素質等方面存在差距,能力水平需要快速提高,而且有些工作方式方法只靠教育培訓很難掌握,需要在實踐中積累和總結。為此,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必須切實將增強村干部領導新農村建設的能力作為重點,進一步引導農村干部樹立一種自覺加強學習,更新觀念,保證自身能干事的憂患意識,進而實現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的自我更新、自我提升。
(三)干成事的本領。一個村就是一個小社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大到發展規劃,小到雞毛蒜皮的民事糾紛,都需要村干部去落實處理。要進一步樹立農村干部為民謀福利、干實事的宗旨意識,引導他們將為民服務與自我價值實現有機結合起來,用目標一致、團結干事的實際行動來化解內耗問題,用艱苦奮斗、干事創業的實績來樹立威信和地位。要通過開展創先爭優、黨組織星級評定等活動,引導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做好關心農民生產生活的各項工作努力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引導農村干部緊密結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大任務,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針,真正把農村建設成為政治民主、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不出事的觀念。“不出事”就要帶頭遵紀守法堅持安全發展。建設新農村是循序漸進的社會系統工程,廣大農村干部要帶頭遵紀守法,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照章辦事。隨著各級黨委政府對新農村建設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廣大村民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對村干部隊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村干部尤其是村兩委主要干部尤其要增強這種不出事的意識。這不僅是對事業負責的表現,也是自我保護的現實需要。具體而言,要在明晰個人與家庭的“情感線”上不出事,恪守社會公德生活要嚴謹作風要正派遠離丑惡現象和愚昧活動。要在明晰公與私的“警戒線”上不出事,自覺接受各方的監督,帶頭落實各項村務管理制度,做到廉潔奉公、公私分明不以權謀私,自覺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
三、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中心,提升農村干部四種能力
明年是村級組織的換屆年,同時,也是十八大之后各項工作的開局之年,全區美麗鄉村建設向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今后一個時期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浙中崛起、百姓富裕”戰略的落實期,更是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新婺城的攻堅期。明年全區將要完成2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4個優秀歷史文化村落,10個美麗鄉村精品村,20個美麗鄉村秀美村,120個美麗鄉村潔美村,5個中心村的建設任務。要以換屆為契機,努力造就一支懂得如何規劃村莊、建設村莊、經營村莊、管理村莊的村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為全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強的保障。
(一)進一步提升村干部規劃村莊的能力。做好農村發展規劃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龍頭環節,直接影響美麗鄉村的建設水平。在科學編制農村發展規劃的能力方面,要力求村干部做到三個層次的統籌兼顧。一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規劃。要根據各村的具體實際、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在廣泛征求黨員群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理清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思路“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在明確發展方向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具體的發展路徑和階段性目標,帶領廣大村民統一思想,逐步向目標邁進。二是引導村民發展經濟的規劃。要明確任期內的產業發展重點和扶持方向,確定村內的主導產業,并落實資源力量,因勢利導地加以引導和培育,樹立一批示范帶動能力強的大戶和合作社典型,通過典型示范促進面上的發展,努力打造“一村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三是村莊建設的規劃。要做到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的有機統一,從實際出發,制定好村莊建設規劃,規劃既要著眼當前,更要體現長遠發展需要。同時要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保持規劃的嚴肅性和連續性,切忌搞不符合實際、不能體現特色攀“高”、求“洋”、求“大”、追“新”的項目。同時,上述規劃之間要做到統籌兼顧,使農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二)進一步提升村干部建設村莊的能力。在建設村莊過程中,要堅持以生態原則為指導,通過各項工程建設努力打造一個“宜業、宜居、宜游”的農村優美環境。一是進一步提升農村生產條件,打造宜業鄉村。要根據各村重點產業的發展需要,農民從事生產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任期內的重點、整合資源切實加大對農村生產性道路、溝渠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同時,要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專業大戶、合作社引進等工作,為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設施化水平提供優質服務。二是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打造宜居鄉村。繼續抓好農房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各項基礎性工作,積極開展農村社區建設,完善各項農村公共服務設施,扎實開展農村各項基礎設施長效管理,開展好“四邊三化”環境整治,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農村物業化管理的模式,確保新農村建設成果更多更好的惠及廣大農村群眾。三是進一步打造民俗生態美景,打造宜游鄉村。扎實做好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利用工作,村干部對村內生態資源、民俗傳統、文物遺跡要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并自覺地加以保護,有條件的村要明確目標,積極爭創各級的歷史文化村落。要進一步樹立以綠為美的理念,堅持綠化先行,因地制宜地開展村莊綠化工作,通過綠化工作達到“種一片樹、成一片林、遮一片蔭”的效果。
(三)進一步提升村干部經營村莊的能力。村級集體經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是解決農村“兩委”順利開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要實現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必須要求村干部有一種經營管理的能力,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機結合起來,為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一是要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鄉村旅游產業是傳統農業實現“接二聯三”的重要途徑,有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的村,一定要將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作為增加村集體收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通過做好發展規劃、打造特色主題、健全自律組織、加強人員培訓、開展市場營銷等措施,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科學發展。二是要積極發展農村物業經濟。對毗鄰園區、企業和城鎮,人流相對密集的村,要努力通過農房改造等項目的實施,興建標準廠房、物流倉庫、職工宿舍等集體物業用房,也可以通過選準項目,以土地、房屋入股等形式實現村集體收入來源的多樣化。三是要積極盤活現有資源。要將村內閑置校舍、會堂、集體土地等資源盤活,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善用資源、提高效益的目的,切實增加村集體的收入。
(四)進一步提升村干部管理村莊的能力。一是對黨務、村務、財務的管理能力。樹立民主觀念,大力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讓農村黨員群眾對所在村內重大事項有充分的決定權。自覺接受監督,落實村務、財務管理的各項制度,嚴格按照規章制度辦事,把各項制度作為保護自己的“護身符”,真正將其落到實處。二是對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管理能力。因村制宜進一步健全完善基礎設施長效管理機制,使全區各農村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村內道路、河道兩側,農民房前屋后,都能保持整潔,整個村內無衛生死角、綠地養護正常、公共設施功能正常發揮。三是對農村社會管理的能力。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統籌城鄉發展的形勢任務越來越緊迫,征地拆遷、土地承包、利益分配等引發的矛盾比較多,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日益繁重。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農村干部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要進一步加強和提升在日常社會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真正成為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的行家里手,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切實維護好農村的社會和諧穩定。(作者系婺城區委農辦主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