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企從事項目管理工作的80后朱啟偉,珍藏著兩張特殊的證件:北京奧組委頒發的志愿服務工作證和上海世博會杭州論壇工作證。
“這是10年志愿服務帶來的最好饋贈,濃縮著最難忘的經歷和最美好的青春印記。”午休時段,朱啟偉跟我們分享“鳥巢一代”對于志愿服務的信念和感悟。
“得練好口語,也得跟社會多些接觸。”2003年,浙江大學軟件工程專業大三學生朱啟偉,抱著這樣的想法,參加杭州團市委翻譯志愿服務隊的招聘面試。“當上志愿者,為自己開啟了一扇嶄新的窗口。”如今已成為服務隊副隊長的朱啟偉說,志愿服務并不僅僅是做好事那么簡單,它慢慢滲透進人的內心,幻化為一種生活方式: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幫助他人,與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
之后幾個夏天,他幾乎每個周末都泡在“人堆”里,組織各類翻譯志愿服務的報名,當考官選擇合適的人充實西子湖畔的志愿者隊伍。
“志愿服務,其實沒有人們想象得那般有趣和風光。”2008年,朱啟偉和近百名志愿者一起,從浙江趕赴北京奧運會。“我在國際自行車聯盟秘書處辦公,并不像負責檢票、檢錄和場館引導的‘戰友’那樣辛苦,也不需要暴露在媒體的聚光燈下,我的職責,就是耐心提供服務。”身在北京的朱啟偉一天最多工作過10多個小時,卻沒能看上一場現場比賽。僅用幾分鐘就幫國際自聯副主席檢修好筆記本電腦的故障,成為他北京奧運會期間最有成就感的記憶。
“鳥巢一代”,這是全國各地的志愿者在北京奧運會期間為中國年輕人贏得的最佳褒贊。“自信、熱愛和平,愛國、坦率和友善。”外媒稱,中國的80后值得托付。
“志愿者之間的交往,給彼此帶來教益。”那一年,朱啟偉告別新婚妻子,把婚假、年休假統統用在北京奧運會上的故事,曾感染過很多人。而在朱啟偉眼里,那年夏天相識諸多“同道中人”:無論觀念開放的“海歸”,還是年輕的高校學生,與他們一起聊人生、看世界,觸摸各自的價值觀和心靈世界,帶給他一生受用的“正能量”。
上海世博會期間的志愿者朱啟偉,顯得更加從容。他在杭州論壇“一對一服務”國家環境科學研究院專家王金南。“你們瞧,英語特長一點沒用上。”打趣自己時,大男孩朱啟偉羞澀地笑了。
“2003年剛開始做翻譯志愿者時,杭州老外很少,現在滿大街都是,整個城市也更加開放。”上個月在杭州舉行的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上,活躍著200多位志愿者,其中有不少人是朱啟偉一次次趕到下沙當考官“精選”出來的。
“現在的大學生比我們那會兒洋氣多了,口語交流能力很強。”在朱啟偉眼里,見證年輕的志愿者與城市共同成長,是件“很帶勁”的事。他愿意為之努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