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城區望江街道“在水一方”公寓,找起來并不困難。
一樓大廳里,還掛著一幅非典時期的照片。圖上,一扇大鐵門里,六七個居民手持著鮮花向外招手。那個時候的韓萌芽,44歲,站在最中間,大口罩蒙住了口鼻,眼里還有笑意。
照片下面,有這么一句話——非典使我們被隔離,隔離使我們更親近。這大概就是他們的領悟吧。
2003年4月20日,“在水一方”1號樓,曾因非典被隔離的居民小區,也成為杭州人守望相助、抗擊非典的地標式建筑。
將近9年零6個月過去了,記者日前再次來到這里。
“那些共同經歷過生死的體驗,一天勝過十年。”42歲的牟曉軍深有體會,他的家依然住在19樓,就在那位曾經的非典患者家隔壁。
76戶家庭,202個人,被隔離在一棟大樓里13天。突然而至的未知恐懼,那是非典給他帶來的第一感覺。有過茫然、混亂,然而很快是冷靜、自救和關懷他人。
作為當年杭州的隔離點,“在水一方”的故事被傳誦過無數遍:有人發出第一封“公開信”,號召居民們團結起來,共渡難關,他叫牟曉軍;有人第一個用電話建立了與外界交流的平臺,他叫應曉昂;有人把每天的故事寫成12篇日記,留下了一段彌足珍貴的回憶,他叫馬杰……
更多的人,貢獻力量攜手互助,合力組建了一張井然有序的自治網。“面臨危機,他們表現出來的勇敢和豁達,是新時代市民精神的升華。”解除隔離的那天,媒體這樣評價“在水一方”。
守望相助的精神,10年來一直在延續。非典過后,居民自發成立了樓道鄰里互助會,成了登記注冊的民間互助組織,牟曉軍當上了會長和黨委書記。
最早,互助會成員只有8個人,以隔離時期樓內自救會成員為主。牟曉軍說,非典到現在,樓內住戶新換的有近三分之一,但互助會卻越來越大,已經有200多人,并且,“不只是‘在水一方’的住戶了”。
2004年7月,互助會和杭州望江街道共同創辦一家老年公寓,有50多張床位。“非典時大家幫助我們,危機過后,我們也應該回報社會。”牟曉軍說,他們對這個養老院的定位是:“社區溝通交流平臺”。年輕人可以來坐坐,聽老人講講人生經驗;老人也能聽年輕人講講外面的變化。除了專業護理工作外,社區居民都可以用自己的特長為養老院做點事。
這幾年,由“互助會”居民股東出資,他們還陸續涉足更多領域。眼下,牟曉軍任董事長的杭州在水一方養老服務集團旗下,已有9個老年公寓、5個居家養老服務站以及1個養老服務的科研中心。此外,他們還辦起了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首先把自己的小區管起來。
在牟曉軍看來,這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經濟發展得再快,家總是最溫暖的,社區有其特有的親和力,給人們帶來歸屬感。非典雖然早已過去,但社區互助精神卻一直延續下來。”
于是,韓萌芽有了一個特別的頭銜,“在水一方”業委會自管中心負責人。兩年前,這幢公寓開啟了自治自管的模式,全體業主參與小區的事務決策和財務監督。在一樓的大廳里,公示著今年上半年自管中心的收支表,記者注意到,1號樓的物業費收繳率有93%。
10年來,挺過了危機的“在水一方”居民,變得更堅強、更團結,已經親如一家人。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