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動 龍頭帶動 百姓主體 市場運作
來料加工讓婺城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的“夢想”變成了現實:足不出村,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工作,家里的大事小事不落下,還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昨日,記者從區婦聯獲悉,目前全區擁有來料加工從業人員近5萬人,覆蓋22個鄉鎮(街道)96%的行政村(社區),培育了來料加工專業村(社區)156個,20人以上的集中加工點207個。去年共發放來料加工費5.9億元,其中受益者絕大多數為低收入農戶。
年齡偏大、素質偏低、身體病殘、家庭負擔重等是婺城低收入農戶增收難的主要原因,而來料加工因其門檻低,機動性大,非常適宜農民在家門口脫貧致富。婺城把發展來料加工作為低收入農戶增收的一個渠道,設立扶貧小額信貸專項基金等金融幫扶政策,促進扶持來料加工業快速發展。
缺少一技之長,瑯琊鎮新蘭村的陳愛仙夫婦就是來料加工的受益者。曾經在家務農,也曾外出打工,一年只能掙個幾千塊的夫妻倆如今在家里加工棉鞋,一年掙個七八萬元不成問題。就連原來無法勞作的老年人也重新找到了就業門路,年逾花甲的村民朱蓮英說,她每年來料加工收入有5000多元,加上政府發放的養老金等,生活越過越好。
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移民安置點、下山脫貧點,是婺城發展來料加工的重點區域,其中低收入戶、殘疾戶及婦女,尤其是下山脫貧的移民既是參與來料加工的主力軍,也是來料加工的受益者。負責來料加工工作的區婦聯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區范圍內的低收入農戶集中村、移民安置點、下山脫貧點基本都建立了來料加工點,從事來料加工的人中八成以上屬于低收入農戶,來料加工為他們找到了就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發展來料加工成了許多婺城農民創業致富的好門路,使一些有潛能的農民成為經紀人,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領頭人。目前有800多名農民經紀人活躍在婺城鄉村,其中不少經紀人通過承接業務的實踐,熟悉了市場,鍛煉了能力,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開始創業辦廠。一直奔波于義烏市場的新獅來料加工經紀人曹慧蘭,憑借長期積累的客戶資源和資金,開辦了一家圣誕禮品廠,經過短短幾年發展,到現在已經擁有一個生產面積達300平方米的工廠,還帶動3個社會固定加工點,5個臨時社會加工點共120多名社會閑散人員通過來料加工增收。
為把來料加工業覆蓋到更多的區域、帶動更多的群眾就業增收,使移民安置點、下山脫貧點的農民真正能夠“移過來、安下來、富起來”,去年全區各級共舉辦來料加工培訓會30多期,受訓人員一萬多人次,宣傳與動員廣大移民安置點、下山脫貧點的勞動富余人員參與來料加工,擴大了來料加工隊伍。
區婦聯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我區將重點推進來料加工基地專業化,布局區域化建設,加快來料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根據實際,著力打造服裝、鞋業、工藝品等主導加工產業基地,進一步提升加工產品層次和加工水平,讓婺城百姓從來料加工產業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