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起眼的酒瓶蓋,金鷹水晶工藝品廠十個月就讓它占領了國內80%的市場;十年來,不斷創造奇跡:全國首家水晶瓶蓋生產企業;國內最大的玻璃瓶蓋機械化生產企業;產值從百來萬元增長到四五千萬元……不久后,這個出自婺城區的金鷹瓶蓋還將邁向國際市場——
“一個瓶子拿來,我就知道給它配什么樣的蓋,而且,廠家肯定滿意。”昨日,在白龍橋鎮洞溪村里,記者見到了這個“十年用心打造一個蓋”的“農民”企業家——陳亦平。他在辦公室里專門隔了一間10平方米的展廳,用來擺放各式各樣的瓶蓋,圓頭、方頭、花紋、光面……上百個品種陳列于此。
“以前的玻璃瓶蓋只有通用型,靠純手工打磨,不僅量上不來,而且花樣繁多的異形瓶蓋也根本做不出來。”陳亦平告訴記者,10萬只玻璃瓶蓋的訂單,人工要生產1個月,而他研制出生產機器后,僅要1天時間。“成本減少,效率提高,玻璃瓶蓋從去年9月正式投入市場后,已打入了全國80%的酒企業。”
一個17歲才初中畢業的農民,緣何會創造出今天的成績呢。這其中,既有機緣巧合,更多的是他不懈的追求和努力。20歲前還在白龍橋清塘下村務農的陳亦平,突然有一天,看著父母在田里耕作的背影很是心酸,心想一定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于是,他選擇去讀夜校,3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陸續考出了施工員上崗證、項目經理證,開始包工地、做生意。
2001年底,陳亦平從弟弟手中接管了這家經營不善的金鷹水晶工藝品廠。陳亦平笑笑說:“沒辦法,硬著頭皮也得上啊,否則以前投資的錢就打水漂了。”陳亦平“無心插柳”轉行了,他每天思考的不再是去聯系工程,而是如何走出困境。一個月的時間,他自駕車到江蘇、四川等省的相關行業調研,結果讓他想到了“好酒配好瓶,好瓶配好蓋”這個賣點,于是決定制作當時市場上還沒有的水晶瓶蓋,用于開拓高檔白酒的包裝市場。樣品打磨好,再通過激光把酒廠商標打入水晶瓶蓋內。在2002年春、秋兩季的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上,陳亦平推出的水晶瓶蓋這一新產品獲得了眾多酒廠的青睞,幾年內,三、四家辦事處設立起來。
“一個水晶瓶蓋售價在5元至6元,而且只能靠手工打磨,量上不去,企業做不大。”2010年,善于思考并對行業已漸漸熟悉的陳亦平在銷量大的酒類中端市場又發現了商機。他發現,白酒企業眾多的四川、重慶等地,都靠手工生產玻璃瓶蓋,而當時國內還沒有能夠一次成型的玻璃瓶蓋生產機器,所以即使酒廠需求大,但玻璃瓶蓋根本供不應求。陳亦平大膽設想起了“轉型升級”,又花了半年時間外出考察,投入1000多萬元自建起爐窯等生產設備,并把學來的多種工藝優勢組合在一起,讓小小瓶蓋也有了高技術含量。
為了做出滿意的產品,陳亦平是反復試驗,那段時間里,陳亦平說他是“每晚睡覺都會坐起來”,因為每天他都要投入上萬元的原料放進爐窯里燒制,可沒有一件出來的產品讓他中意。邊試、邊想、再燒,四個月,陳亦平多交了300多萬元的“學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去年9月,精益求精后的產品終于面市。“沒想過放棄,也不能放棄。”陳亦平就是這么個敢想敢做的人。
如今,一年四五千萬元的產值,玻璃瓶蓋占了2/3,他在江西投資設立了玻璃瓶蓋廠,日產10萬只,平均每天有10噸左右的玻璃瓶蓋運往各地,而且在全國又增設了四個辦事處,產品再多都不會賣不掉。“國內剩下20%的市場不是做不到,而是市場推廣還需要時間。”陳亦平對未來充滿信心,他還想在其他玻璃制品上有所突破,而且正著手成立外貿公司,把產品推向國際。“金鷹水晶,走向世界”才是陳亦平的遠景目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