澗道雄關
在沒有修建金蘭、沙畈兩座水庫之前,綿延百里的白沙溪是山民們運輸竹、木、炭等貨物的主要交通要道。山民們把竹子和木頭捆扎成排,隨著水勢順溪而下。等出售完山貨后,再換回大米等各種日常用品。不過出山容易進山難,回去的時候,撐竹排顯然是行不通了。這時候,只有用最原始的挑擔的方式,沿著白沙溪的澗道,一步步往大山深處的家中挪動。
從瑯琊古鎮進山后,依附于白沙溪而建立的村莊可謂星羅棋布。不過,這些小村莊基本上都只有幾戶人家組成。只有經過烏云的石拱橋后,才出現了一個叫周村的大村落。這個村莊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祠堂,祠堂里有一個精美的古戲臺,每到逢年過節,總要演幾出才子佳人和出將入相的地方戲。
周村地勢開闊,田原肥美。一直到石塢、高儒、亭久等幾個村莊為止,一大片平整的農田,是這座山溝溝里難得一見的景觀。不過,從周村再往深山行進后,山道開始漸漸險峻,白沙溪也由此變得桀驁不馴了起來,它時而隱在青山深處,時而又在過了一道山嶺后冷不丁地奔騰而出,令你防不勝防又驚喜莫名。
1935年2月,粟裕將軍率部挺進浙江,隨即進入浙西南開辟了新的根據地。而這條白沙溪流域,就是粟裕當年實行正規軍到游擊隊戰略轉變的地方。他就是在這片澗道雄關上,創造性地積累了武裝斗爭與游擊戰術相結合的新經驗,并為此后閩浙邊臨時省委和閩浙邊臨時省軍區的成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981年,將軍病重期間,依然念叨著他當年戰斗過的地方,在他的指示下,一條從白龍橋到遂昌縣門陣村的白沙公路得以順利修建。
在這條白沙公路沒有修建之前,山民們基本上是靠著一條白沙澗道出行的。這條澗道在一個叫柿樹嶺的村莊開始分成了兩道山溝,一條從半溪、黃加田、水碓基、然后在將軍坑翻越數道險關后,可以直達過去的宣平縣。這個宣平縣的蓮子非常出名,號稱宣蓮,是舊時皇家的專用貢品。1958年,宣平縣被撤消,原有的所屬地域分別被劃歸毗鄰的蓮都、松陽、武義三地管轄。另一條從芝肚坑、小洋坑、銀坑,然后到達遂昌的門陣村,經遂昌再達閩、贛等地。遂昌是一座千年的山城,中國古典名劇《牡丹亭》,就是湯顯祖在任職遂昌縣令其間創作完成的。
由于位于金華、武義、遂昌的三縣交界,這里的老百姓都會說好幾種方言。在戰亂紛爭的年代,更有大批從南京、福建等地的先民遷徙到此繁衍生息。在溪口的田莆村,村民們操的是福建話。而在相隔不遠的黃加田村則說的是南京話,有時由于相互嫁娶的原故,一個村莊甚至一個家庭里,也是多種語言雜陳,但彼此之間的溝通卻絲毫不受言語差別的影響。
在這條古老的白沙澗道上,處處亂石嶙峋,時時險象環生。有的巨石如溯水神龜,有的埡口似餓虎捕食,更有那數不清的巍峨雄關,分布在溝壑縱橫的白沙古道上。在戰亂頻發的年代,這些鐵道雄關很好地護佑了山民們的安寧。歲歲年年,從各地避亂于此的先民們已經在白沙溪畔深深地扎下了根,盡管仍舊操著各自的母語,但是日久他鄉成故鄉,他們顯然已經把自己的血脈,永遠地留存在了白沙溪畔。
白沙溪是道不盡的,就像白沙溪上的鵝卵石是數不清的一樣。我所描述的白沙八景,只是白沙溪上無數景觀中極小的一部分而已。我有限的學識更是表達不出白沙溪的無限之美。然而,我仍然愿意用我并不流暢的筆尖,來抒寫對這條溪流的熱愛。因為我和千百年來被白沙溪養育的無數百姓一樣,也是一個白沙溪的孩子。
我多么希望變成一粒石子,永遠地依偎在白沙溪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