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橋渡
在金蘭湖和雨沙湖之間,有一個叫烏云的小村莊。小時候隨父親進山運木材,這個烏云村是我們休憩的一個小驛站。從烏云村上行,有一條通往黃陽、羅坪和琴壇的古道,翻過幾座大山,就可以直達箬陽、宣平、遂昌等地了。
那時候,人的意志力是超乎想象的。對于平原地區的人來說,想要造一棟土木結構的房子,就必須要用到造房子的梁、柱、椽等木材。而要想得到這些建造房子的木材,就必須遠行到百里之外的南山,在山民手里購買到木料后,再肩馱背扛步行出山。一整棟房子的木材,全部由人力運送完成,沒有半點其它的辦法。饒是如此,這些可憐的背樹人,為了躲過設在每個路口的森工站,白天是絕對不敢走大路的,必須夜晚繞山路行進。因為一旦被森工站的人員發現,輕則沒收木材,重則拘役坐牢。那個年代,“投機倒把”絕對是一個天大的罪名。
至今我都懷疑,五、六歲年紀的我,何以會有這么大的耐力,無論風里雨里,都可以追隨大人的腳步一路長途跋涉地行進在月黑風高的山道上。然而,記憶又是如此地真實,真實到無論時光過去多久,卻依然清晰地記得在山道上行走時,那寒意逼人的冷戰和一聲鳥叫后的驚嚇。
為了躲避森工站人員的追堵,父親和其它一些運木料的人一起,會提前在烏云村休整,待天黑后再繞道上路。而位于烏云村下游的石拱橋,就是這些“難民”們運送木材出山的必經之地了。
這座巧奪天工的石拱橋,通體以溪灘上的天然鵝卵石鋪成,沒有用一點一滴的泥漿銜接。橋體呈自然彎拱之狀,優美到無以復加。簡直無法想象,歷經幾百年的山洪沖泄和牛踏人踩,至今屹立不倒,完美無缺。
小時候,烏云的這座石拱橋是父親用以激勵我的一座里程碑,每次實在走不動的時候,父親就會說:再堅持一下,到烏云的石拱橋就可以休息了……
長大后,烏云石拱橋已成為我心目中一座不僅具有強烈美感的橋梁,更成了我記憶里一個不可或缺的鄉土符號。為了向當年主持建造這座石拱橋的大師致敬,我在《江南有座金華城》的MTV里,以這座橋為背景,拍攝了大量的優美鏡頭。并且把這座橋的照片,用在了全國首張少兒音樂專輯的封面上。只是我的內心依然敬重不已,惶恐有加,當年修建這座石拱橋的大師,隨隨便便一件作品,便在山道上留存了幾百年,而我所創作的作品,又究竟能達到這座橋梁的幾成?